•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郭迅华:以内涵式发展促进高质量博士生培养

2022-11-23
阅读:

2022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2022年文科工作会议在建华楼举行。在上午的主题研讨环节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迅华以“以内涵式发展促进高质量博士生培养”为题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郭迅华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受陈国青老师的委托,向大家汇报我们研究团队在博士生研究工作当中的经验和思考。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内涵式发展促进高质量博士生培养”。

我们的团队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视角注重管理+技术,特别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研究所关注的管理,是技术赋能的管理理论创新。近年来的一些典型研究议题,包括智能系统服务当中的人机融合行为,机器学习中的行为偏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当中的感知行为机理等。研究所关注的技术,是管理导向的技术方法创新。近年来所关注的典型研究议题包括大数据小数据问题,新颖关系发现,面向管理的可解释性建模等。

团队的带头人是陈国青老师,团队主要骨干包括卫强老师、林丽慧老师、易成老师和我。团队的五位骨干教师每年每人至多招收一名博士生,所以团队每年的招生人数通常为2-4人,在读博士生总人数保持到12到18人之间。

多年以来,在陈国青老师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支持、引导博士生走学术发展道路,也取得一定成效。近五年来,博士毕业生的学术就业率达到大约70%。学术就业的毕业生多数在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就职。其中包括2019年毕业的王聪,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助理教授。此外,张瑾同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任教,目前是副教授。陆本江同学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同时,也有多名毕业生在海外知名高校获得教职。2018年毕业的乔丹丹同学进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QS排名全球前15,在信息系统管理领域具备全球顶尖的学术实力。今年,何玉梅同学在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获得助理教授职位。这些充分显示出我们的博士生培养所获得的国际认可。另外,在陈国青老师担任指导小组组长所培养毕业的博士生中,有超过40%获得了学校、北京市或全国的优秀博士论文或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回顾我们这些年在博士生培养中所做的工作,有四方面的举措,可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方面的举措,是在博士生指导的结构和方式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三三制”协同指导的模式,以汇聚优势资源,支持博士生学术成长。“三三制”的第一个“三”,是三人指导小组。每名博士生由3名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其中通常有一名教师来自其他研究团队。第二个“三”,是三层研讨机制,包括团队的大例会、指导小组小例会和针对特定研究议题的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中,我们还常常针对议题特点,引入校外、海外的学者专家参与研讨,帮助学生在多维度的思想聚合与碰撞中获得深入的指导与启示。第三个“三”,是三视域协同,包括纵向视域,即指导小组视域;横向视域,即团队伙伴的协作、讨论、点评;跨域视域,即外部指导,包括已在外校就职的往届毕业学生所提供的、兼具传承色彩和外部视角的交流和指点。

第二个方面的举措,是聚焦于中国特色管理情境,帮助学生把握创新机遇。首先,带领博士生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攻关,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专项,国家信息化专家委项目等。同时,积极拓展一线企业的研究场景,凝练中国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举措,是个性化规划、设计学生的国际交换。力争让国际交换合作培养带来实质性的收获,做到不虚一行。首先,帮助学生在出国前做好科学问题凝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双重准备,而不是空着手外出等待灵感。同时,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匹配、安排国际合作。前面所提到的乔丹丹同学、陆本江同学、王聪同学,都曾在国际合作培养当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四个方面的主要举措,是本科和博士生阶段学术人才的衔接培养。将学术人才引导和选拔工作部分前移,以本科生培养的“底色”,支撑博士生培养的“高度”。经管学院为本科学生设置了一对一专业导师。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鼓励、欢迎本科学生参与旁听团队的例会、研讨,接触和了解研究工作。同时,我们开设了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研导论”小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性质、方向、方法,以及学术生涯中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是否走上学术道路的理性选择。2021年毕业的管悦同学,就是通过这样的衔接培养,先后获得优秀本科毕业生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目前已在中国传媒大学担任教职。

这四方面的举措,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困难和挑战也始终存在。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学科交叉,即管理视角与技术视角的交叉融合。二是情境快速更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形态的推陈出新,管理情境的演化跃迁,不断催生新现象、新问题。从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培养面临两方面的关键要求。一是学生应当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入掌握多样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与工具。二是学生应该获得对信息技术及管理实践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深入理解与洞察。

这样的要求所带来的矛盾和挑战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我们强调管理与技术融合并重,然而如果只是既学管理又学技术,就可能流于两个方向上的肤浅涉猎、浅尝辄止。其次,我们强调把握前沿趋势,但如果只是一味关注新技术、新概念,就有可能陷入对短期热点的追逐,失去钻研的深度。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两对矛盾带来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答案可能在于坚持内涵式发展。就高质量博士生培养而言,内涵式发展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立足“学科”内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外延特征,包括多样化的管理情境和快速更迭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形态。透过这些纷繁的外延,这个学科的内涵,在于信息技术与管理行为的连接、交互、融合。因此,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我们应当始终立足于这一内涵,围绕“管理导向的技术+技术赋能管理”,帮助学生构筑起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层面,是聚焦“学术”内涵。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在外延上表现为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场所的发表,获得同行的认可。透过成果展现的外延,学术研究的内涵,在于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以及知识边界的拓展。在这方面,陈国青老师时常向我们强调,要做有意识、有意义的“二有”研究。对于每一个选题,每一次进展,我们时常要留意追问:“有意思吗?有意义吗?有意思的点在哪里?有意义的点在哪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锻造更为纯粹的学术志趣。

第三个层面,是培育“学者”内涵。博士生作为学者的成长过程,其外延表现为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类型的科研交流活动,参与团队、学科、学术领域的服务工作,以及作为助教参与教学工作。这些活动所体现的内涵,是学生以“合法的外围参与”的方式,实现情境式的学习,获得学术共同体当中的身份构建。更重要的是,完成其作为一名学者的价值塑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风修养的培育,居于核心的地位。“平凡见卓越,简约映品格”,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陈国青老师的这句话,放在团队每个学期开学初的学术计划表中,以及学期结束时的工作总结上。我们相信,对学风修养的注重,将能够帮助博士生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更长远。


内容来源:清华文科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