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南渡西迁,历尽艰辛,共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们在艰苦卓绝中守护文明火种,以“刚毅坚卓”的校训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西南联大存续虽仅八年,却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其精神底蕴穿透时光,至今仍在叩击着一代代学人的心灵。
八十多年后,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渐次展开。2010年、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发起两次“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自2019年起,正式推出“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课程,组织师生沿着联大西迁路线,用脚步丈量历史轨迹,以心灵触摸精神丰碑。六年来,课程相继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开展,迄今已有超过2500名师生参与其中。

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鸣枪出发
这不是简单的徒步,而是一场体能与意志的淬炼,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与赓续。师生们徒步穿越崇山峻岭,体验联大先辈栉风沐雨的艰辛。他们在暴雨烈日中勇毅前行,在星空帐篷下探讨教育使命;他们在临时搭建的营地中开展“西南夜话”,聆听专家讲述联大历史,感悟“教育兴邦”的信念力量。
一次次出发,一次次抵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初心的唤醒、对责任的思考,让EMBA同学深刻体悟到“产业报国”的使命与担当。
在“湘”野间遇见初心,在“黔”行中勇毅求索,在“滇”峰上知行合一,在“川”越后破茧新生,这是师生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我们感悟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勇于担当的使命、心系家国的情怀、历久弥新的风骨、弦歌不辍的传承。”

“西南夜话”户外课堂,冒雨聆听专家讲授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精神

比肩携手,在行走中感悟先贤的风骨

厉兵秣马 赛前热身

以脚步丈量大地,感受联大师生的艰辛
更为深远的是,“行知中国”课程催生出了持续而系统的公益行动。2021年,清华经管EMBA教育中心正式推出“弦歌不辍、厚德树人——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该计划由EMBA教育中心主办,EMBA校友出资并组织实施,旨在助力偏远地区中小学校长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成功举办三期,累计支持来自联大路沿线160余位校长走进清华研学一周。

中小学校长清华研学活动合影
“这个计划意义深远。”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薛健曾在活动中深情寄语,“它不仅是让EMBA学子在企业管理之外感悟先辈刚毅坚卓的精神,更期望通过赋能校长,将清华精神传递给他们身后的万千师生,切实推动山区教育发展。”这是清华人回馈社会的重要实践。

薛健在“助力山区校长公益计划”校长清华研学开班仪式上致辞
一位参与计划的山区教育管理者道出蜕变真谛:“人生从外部被打破是压力,从内部被打破才是成长。在清华的学习,正是我们打破自我、获取能量的行动。”许多校长表示,要将清华的精神与智慧带回家乡,“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的老师和学生”。
公益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2024年,公益项目进一步拓展至“助力青少年成长计划”,旨在打破城乡资源界限,构建一个以真实世界为课堂的共创型成长平台,着力培育青少年自我认知与自驱力、社会共情与公共表达、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创造力。2024年与2025年暑期,共有140多位清华经管EMBA同学及清E二代与100余位云南的青少年共同参与成长计划,在交流互助中赓续联大精神,共筑教育的未来。

“助力青少年成长计划”云南红河公益行
从重走联大路到公益赋能,从支持校长到助力孩子,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更是一代清华人对“刚毅坚卓”精神的当代诠释。这份爱的传递深沉而具体,活动至今,捐赠的EMBA同学共625人,涉及62个班级,累计捐款约350万元,另有文具图书、教学设备、运动器械、课件等逾百万资助。公益计划承载了老师、捐助者和志愿者倾注的满腔热爱。星星之火,点亮梦想;拳拳之心,赋能未来。

师生在云南元阳阿者科村沉浸体验哈尼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清华经管EMBA师生正是以行动响应这一号召,将个人感悟转化为集体行动,将历史记忆注入当代的实践。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西南联大师生当年以“教育救国”诠释了对民族的热爱与担当,其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为实现“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山河不改,精神永续。从西南联大到新时代清华人,“教育救国”的信念已转化为“教育强国”的实践。重走西南联大路,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激励着新时代企业家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供稿:EMBA教育中心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