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清华经管学院首次举办双周学术报告会——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张帏教授做“克服‘新进入者劣势’:创业行动与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的崛起”主题报告分享

2016-10-10
阅读:

2016年9月29日下午,清华经管学院举办首次双周学术报告会。双周学术报告作为学院的常规学术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由各系资深教师作主题报告分享,旨在活跃学院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首次活动的学术报告人为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张帏教授,主题为“克服‘新进入者劣势’:创业行动与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的崛起”。此次学术报告会采取主讲人发言为主,期间自由交流提问的方式进行。来自经济系、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市场营销系的近30位教师、访问学者和学生等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弗里曼讲席教授、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主持。

白重恩教授在主持时表示,双周学术报告会是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发现学院内各学科合作研究的契机。

在报告环节,张帏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他在创业投资、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他着重介绍了自己在创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张帏教授说,开展对光伏产业的研究始于10年前他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现象的好奇。截至2002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还非常小,且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短短五年后,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的绝大多数产品销往海外,且民营光伏企业在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2008年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光伏产业进行特别的支持,在当年似乎缺乏几乎所有必要资源和机会的环境中,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群体是如何崛起的?这引发了他的深入思考。

  

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张帏教授做“克服‘新进入者劣势’:创业行动与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的崛起”主题报告

他着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个不同阶段创建的十家主要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的多案例研究发现:新创企业在创业之初常常面临严重的“新进入者劣势”(liabilities of newness),特别是那些代表新的组织类型的创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重。早期进入者必须建立自身企业的正当性(legitimacy),并建立起新的组织类型的正当性;而后期进入者则可以利用由早期进入者建立起来的中国民营光伏企业这个新的组织类型在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的正当性,他们更容易也更快地获取外部资源。早期进入者和后期进入者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群体能够抓住2004年下半年后海外光伏市场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机会,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该研究的创新点是整合创业研究和制度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围绕正当性(legitimacy)这个核心问题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创业企业获取正当性的三种不同战略(legitimacy-based strategies),并将创业企业获取正当性融入创业模型,丰富了现有的创业理论。

张帏和白思迪(Steven White)两位教授这一研究的成果颠覆了之前国际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崛起主要靠政府扶持的主导性观点。他和白思迪(Steven White)教授有关中国光伏产业的系列研究之一《克服“新进入者劣势”:创业行动与中国民营光伏企业的崛起》(Overcome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Private Solar Photovoltaic Firms)在国际创新创业领域领先期刊《Research Policy》杂志发表后,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Alternative Nobel Prize)和2004年世界能源技术奖(World Technology Award for Energy)得主马丁·格林(Martin Green)教授主动专门来信称赞,并在专业期刊《PV Magazine》2016年第6期撰文深度引用,指出应当“改写历史书(Revisiting history books)”。

 

清华经管学院首次举办双周学术报告会

在场师生就学术概念的界定、研究样本的选择以及影响因素的区别等问题与张帏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张帏教授在会后表示,不同学科的人,研究范式和视角很不同,现场有些问题非常犀利,这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包括开展后续的研究及可能的跨学科合作,另一方面,写好也要讲好论文,让不同的受众听明白、感兴趣,才能产生影响力,这需要很好的报告能力。这种报告会有助于个人报告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活跃学院整体的学术文化氛围。(供稿:科研办 责编:刘惠心)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