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2016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在清华经管学院召开 海内外知名宏观经济学者参与深入探讨

2016-06-21
阅读:

2016年6月17日至19日,2016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研讨会(Tsinghua Macroeconomics Workshop 2016)在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举行。会议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塞缪尔·科蒂姆(Samuel Kortum)教授和威斯康辛大学的兰达尔·赖特(Randall Wright)教授作主题演讲。会议期间,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达特茅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大学的近60名宏观经济学者就贸易摩擦、经济周期、国际贸易、搜索匹配等诸多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6月17日,美国耶鲁大学的塞缪尔·科蒂姆(Samuel Kortum)教授作了题为Obstfeld and Rogoff’s International Macro Puzzl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的主题演讲。该项研究主要是为了回应博斯特弗尔德和若戈夫(Obstfeld and Rogoff)在2001年文章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即认为仅贸易摩擦就能够解释国际宏观中的六大谜题。科蒂姆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通过建立动态、多国的一般均衡模型,使用19国的数据对这上述观点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取消贸易摩擦的设定,对六大谜题的模型量化结果有无显著影响来衡量贸易摩擦对不同问题的解释能力。研究发现,贸易摩擦对投资—储蓄关联现象和汇率—产出分离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对于其他的谜题解释力度较小。

6月18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兰达尔·赖特(Randall Wright)教授作了题为Costly Credit and Sticky Prices的主题演讲。赖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通过建立货币与信用的可替换模型,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传统理论中价格粘性现象,并与真实数据匹配。模型中,货币与信用并不是互相完全替代的,持有货币将会面临通胀的成本,而使用信用交易会有交易成本。模型对于货币需求给出清晰的表达,结果与真实的价格、货币与信用数据匹配。这一研究对于货币政策有深入的指导意义。

此外,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赵开教授带来了有关中国储蓄率和生产力,养老保障和人口结构的研究报告。来自美联储的瑞安·莫纳克(Ryan Monarch)作了有关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的董丰教授和加拿大银行的Yu Zhu分别探讨了在搜索匹配框架下针对资本配置和房价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伦多大学的马加里达·杜阿尔特(Margarida Duarte)汇报了有关服务业生产力和价格的新发现。弗吉尼亚大学的扎卡里·白求恩(Zachary Bethune)带来了有关消费者信用,失业和劳工市场的研究报告。伦敦大学学院的Wei Cui作了有关货币-财政政策与内生流动性摩擦的研究报告。多伦多大学的迭戈·雷斯图恰(Diego Restuccia)和他的合作者们汇报了有关中国资源错配和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特霍尔德·黑伦多夫(Berthold Herrendorf)带来了他有关内生的行业技术增长模型的研究成果。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的约翰尼斯·威兰(Johannes Wieland)研究了行业间劳动力配置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迭戈·科明(Diego Comin)教授报告了内生技术学习作为经济周期持续性的新发现。哥伦比亚大学的金瑞安(Ryan Kim)带来了关于价格加成与经济周期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戈分校的瓦莱丽·雷米(Valerie Ramey)教授讨论了宏观波动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问题,回顾了近年来对于影响宏观波动的主要驱动力的研究成果,并对宏观波动的识别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活动由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共同主办,是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第八次年度会议。(供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责编:王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