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风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30周年
●钱颖一 杨斌
1984年5月19日,清华大学举行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会。这是清华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建立的第一个按照学科划分的学院,朱镕基出任首任院长。清华经管学院以“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为使命,以朱镕基院长1994年提出的“办成世界第一流的经管学院”为愿景,经历了“十年风雨”和“二十风华”,迎来了气象卓然的“三十风采”。
学院现有全职教师164人,职员302人,在校学生4000余名,学位校友2万余人,非学位校友5万余人。学院集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于一体,教师分布在7个系中:会计系、经济系、金融系、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市场营销系。学院开设的教学项目包括本科(1980年起)、本科第二学位(1983年起)、博士(1983年起)、硕士(1979年起)、MBA(1991年起)、EMBA(2002年起)以及高层管理培训(1991年起)。
清华经管学院建立时的1984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清华经管学院发展的基础底色。“应运而生,顺势而上”,清华经管学院的三十年是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三十年,也是在学校领导下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自2004年以来的十年,学院在过去二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在稳定教学项目种类、稳定学生规模的情况下,在建设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回顾过去十年学院发展轨迹,核心是围绕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现代化,尤其突出反映在教育理念、教学项目、教师人事制度和学院治理四方面的改革创新。概括这些探索可以梳理出学院“三十风采”背后的支撑。
一、教育理念
教学项目的现代化首先取决于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学院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提出并实践以下三条核心教育理念。
第一,人才培养中育人比育才更重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过去常“重才”而“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是人,其次是才。在1992年清华电机系建系60周年时,朱镕基院长作为该系系友写信祝贺并抄录了40年前电机系主任章名涛教授的一段话,“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2001年朱院长在“离任演讲”中明确地说:“为人比为学还要重要”。2011年朱院长回经管学院时再次强调,“做人”比“做官”、“做企业家”更重要。学院高度认同并努力实践这一教育理念,“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学院强调通识教育中的价值塑造,在MBA教育中,引入品格和伦理教育等,都在取得效果。
第二,大学教育中思考比知识更重要。人们习惯于把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把学习等价于知识获取。经管学院则更提倡学会思考重于学会知识。爱因斯坦在1921年说过一句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有三个要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想象力是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框架;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并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作出新判断。学院开创的本科必修课程“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就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具体行动。
第三,综合性大学要发挥融合与会通的优势。大学通常按照学科划分学系和学院,专业分工容易使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相互隔离。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推进经济管理教育与大学内其他学科和院系融合的教育理念。具体的行动包括:学院与8个院系分别联合举办其他学科走进经管学院系列论坛;MBA项目与校内10个院系分别开办MBA+X双硕士学位;由学院发起,与校内其他14个院系联合创建创意创新创业平台——清华x-lab等。“会通”被清华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称为清华的传统风格,是教师和学生对各类知识的融会通晓。学院推动的本科通识教育、深受EMBA学生喜爱的“清华探究”课程以及面向全校学生的清华x-lab,都是达到会通的具体方式。
二、教育项目改革创新
经管学院对所有教学项目先后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包括招生、课程设置,以及超越于课堂的其他教育环节,尤以下列三个教学项目最为突出。
第一,本科教育改革。学院的本科项目在各类教学项目中考生生源优势最为突出,在全国高校招生中极具吸引力。继2002年推出大平台招生和培养之后,学院在本科教育上提出通识教育、个性发展、国际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文明核心知识获取的三位一体教育,培养学生不仅成为专业人士,更要成为现代文明人。为此学院设计并开设了三类课程:政治思想理论课,中文、英语、数学基础技能课,以及覆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八个课组课程。个性发展则是融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院为此开设了十几门新生研讨课,开创了学术、创业、领导力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国际化方面,目前学院本科课程一半以上是全英文授课,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到海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到海外就业。
第二,MBA教育改革。MBA项目在学院各类教学项目中学生人数最多,也是在国内最先创办并保持领先的项目。在2008年MBA教育100年之际,学院推出的新版清华MBA课程具有四方面创新:品格培养和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以及全球化视野和经历。学院首创的“整合实践项目”就是一门基于体验式、整合性的新课程。2010年,学院又进行了招生改革,在全国联考的框架中,创造性地推出“综合素养考评、提前条件录取”的招生方式,录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领导力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在中国MBA二十年之际,学院进一步提出新时期MBA发展三要素,即领导力、企业家(创业)精神、体验式学习。2013年创建的清华x-lab是这方面的一个积极探索。
第三,EMBA教育改革。EMBA项目在学院各类教学项目中学生实践资历最资深,校友群体也极为凝聚。2012年,在学院开办EMBA项目十周年之际,以EMBA教育使命“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企业未来”为导向,学院推出由“天”、“地”、“人”、“通”四大模块组成的全新EMBA课程体系:“天”是指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地”是指企业经营的管理之道;“人”是指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通”是指“会通”,包括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会通、商工会通。这个课程体系倾力打造知晓“天时”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创造“人和”有温度、“会通”八方有广度,力图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融合。
三、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建设一流学院,必须有一流教师。而教师人事制度决定教师的选择、对教师的激励和教师的发展。在经管学院,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由使命驱动,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自2006年起至今,学院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的并符合学校、学院实情的教师人事制度。
学院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起点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理念,具体概括为:本着“三个毕竟”,秉持“两个兼顾”,坚持“一个公正”。在改革思想层面上本着三个毕竟:我们毕竟是大学,我们毕竟是大学教师,我们从事的毕竟是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在改革设计层面上秉承两个兼顾:既要与规范的现代大学制度接轨,又要符合国家、大学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又要有合适的过渡措施。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坚持一个公正,就是程序公正。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制度基石是在教师聘用和晋升制度中实行“准聘长聘制”。作为大学的试点学院,学院从2012年起实行了“准聘长聘制”:教师职称分为助理教授(无长聘)、无长聘的副教授、有长聘的副教授和教授(有长聘)。评聘长聘的学术标准不再是与本院其他教师去争名额,而是与同一学术领域内、同一学术资历阶段的学者作比较,须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定为最高水平之一,而与名额无关。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二个制度基石是在教师薪酬和考核制度中实行“年薪制”。学院从2010年起实行年薪合同,规定教师的基本年薪和工作任务组合,包括教学、研究、服务。为此学院成立薪酬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年薪,并在三年合同到期时对教师进行全面审核。这给教师更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避免短期行为和追逐数量的倾向。实行年薪制后才有条件实行学术假制度:全职教师在学院服务每六年享受半年期全薪或一年期半薪学术假,可以去其他教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学院也做实了讲席教授制度,由薪酬委员会决定在薪酬之外的额外补贴,资金来源于冠名讲席教授席位的捐赠。
四、学院治理现代化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基础。学院积极探索学院治理现代化,并充分意识到,学院是大学的一部分,学院制度应在大学制度的框架下制定,其中很多部分从大学制度中引申或细化而来。2013年9月,学院通过了“关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的学院治理的决定”,在学院治理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学院治理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的学院治理的核心是合理划分学院内部学术、行政、监督之间的权力和责任边界,同时明确和发挥学院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包括校友、学校、专业组织、政府指导部门、与学科相关的行业等。学院治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实践学院使命,使学院在制度保障下持续发展。
其次,教师是研究和教学的主体,在学院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学院中的学术问题必须主要由教师决定,实行教师治学。教师治学主要体现在维护学术自由和教师在学术标准制定(包括研究和教学)上的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去行政化”的意义所在。学院在加强已有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提名委员会在教师治学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建立了若干由教师组成的委员会,比如系资深教师委员会、系教师招聘委员会、各教学项目委员会等,把教师治学落到实处。
最后,学院作为一个组织的高效运行取决于行政管理职业化。一方面,行政管理者的主体应该是职业化的职员,而非教师。学院为此专门建立了独立于教师人事办公室的职员人事办公室,市场化地招聘并管理行政管理职员。目前,除了个别情况外,学院所有行政部门的负责人都由职员担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职业化还体现在管理要建立在职业化规则的基础之上。
学院编辑和公布了五套有关学院治理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文件汇编,便于学院教师和职员查阅、遵守、监督、执行,它们是《学院内部治理组织制度汇编》、《学院外部治理组织制度汇编》、《教师手册》、《职员手册》和《学院内部运营规章制度》。同时,为了让学院教师和职员清楚地了解学院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分工,学院公布并及时更新包括教师和职员在内的各岗位人员名单。
以上四方面的改革探索,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如何还要留待未来检验。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在学院师生校友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并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指导和支持下取得的。十年的实践中也有三条粗浅体会:
第一,工作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改革既要有目标的理性、激进,又要有路径的人性、渐进。
第二,做事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确保“做正确的事”,努力“正确地做事”。
第三,行胜于言,既要行,也要言;先行后言,言行一致。
回顾三十征程,展望愿景挑战,唯有尽心竭力,才能不负使命。全院师生校友追求完美,日新日进,共建清华经管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6-)和党委书记(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