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秋季EMBA开学典礼致辞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
2013年9月25日
清华EMBA的新同学们:
今天的北京,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我们在这里举行2013年秋季清华EMBA的开学典礼,衷心欢迎各位加入清华EMBA的大家庭。
从2002年秋季起的每一个学期,都有一批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成为清华EMBA的新同学。在座各位是我们迎来的第二十三批EMBA项目的同学和第九期EMBA媒体班的同学。十多个寒来暑往,学院的老师们以同样的热忱迎接着每一位新同学。我们始终坚持严肃、严谨、严明的治学态度,我们始终致力于实践清华EMBA的使命:“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企业未来”。
但是同时,春去秋来之中蕴藏着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同学们进入清华学习的这个时刻。“变化”,这是我今天要与同学们分享的第一个关键词。先看看中国经济。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仅在20年前的1992年,中国的GDP是2.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270美元,当年财政收入3483亿元,外汇储备194亿美元。20年后的2012年,中国的GDP达到52万亿元,人均6000美元,当年财政收入12万亿元,外汇储备3.4万亿美元。这种变化不能说不巨大。中国整体已经不再是穷国。但是,中国也还不是富国。中国仍有上亿人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仍然排在全球各国中的90名左右。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有另一种变化,就是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的上升,包括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腐败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以及教育、医疗、民生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又延伸到社会、法律、政治、道德等各个领域。这些都是中国的变化,都是中国的现实。
再纵观世界经济,变化更是错综复杂。进入本世纪第一年的2000年,美国股市的NASDAQ指数超过5000点,但随后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跌到过1000多点。五年前的这个月,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随之而来的是二次大战后最为严重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接着又是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几个月前,欧洲经济出现曙光,但是同时,过去几年中经济增长主要来源的新兴市场经济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增速下降的困扰。就在上星期,美联储又出乎市场预料,继续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引起全球市场的波动。在这些面上变化的同时,深层次的技术更迭也在以超乎想象的势头倍增。正是由于技术创新,页岩气的开采使美国有可能在20年内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大数据的应用会对很多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影响,包括我们自己所处的教育行业。全球化的进程正以加速式节奏扩张。就连苹果公司的最新款手机,也在24小时内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发布。世界的变化真是眼花缭乱。
变化是历史的常态。只是现在变化得更频繁,变化得更突然,变化的方向更加出人意料。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变化的时代。
面对变化,人们作出调整。“调整”,这是我今天想与同学们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今天,调整是全球的共同关键词。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面对全球化的进程,面对技术的变革,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市场经济也在调整。
我想着重讲一讲中国面对的调整。过去30多年,改革和开放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两个关键词。我相信,这两个关键词将继续:改革会更深入,更全面,开放会力度更大,范围更广。但是我今天想强调的是,调整作为一个新的关键词,将会进入我们的日常用语。
可能没有太多的同学记得,中国经济的上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79年。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还是封闭经济。当时要调整的是计划经济中的若干比例关系。时隔30多年,如今的调整,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下,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之中。
我认为有三个调整非常根本。第一个调整是对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的调整。过去这30多年,我们习惯于8-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今后,我们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要调整到7%左右。一个国家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与它的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的。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的向下调整是中国经济变得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必然规律。用通俗的话说,中国经济正处在“换挡期”。这个“换挡”是由经济的基本面决定的。比如,2011年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第一次出现下降,而2012年劳动力的绝对数第一次出现下降。
第二个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也就是将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如果说第一个调整更多地反映的是客观规律的话,那么第二个调整主要反映的是主观选择。过去三十多年,凭借开放和改革,依靠辛勤和模仿,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维持了高速增长。当今的世界各国都重视创新,中国更是重视。经济发展受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但是创新有可能改变一切。虽然创新是共识,但是如何创新就没有共识了。这个月有一本新书中英文版同时出版,作者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他也是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名誉教授。这本书的书名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讲的是大众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如何推动了西方经济的繁荣。虽然这本书讲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史,但它对今天的中国读者,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和管理者,都很有现实意义。我们从中领悟到,创新主要是靠大众,而不是政府。
第三个调整是人们心态的调整,要能够适应新的增长环境和新的发展方式。如果说第一个调整是经济的,第二个调整是企业的,那么第三个调整就是个人的。这个调整要求每一个人的心态从过去更多关注眼前、短期,心境更多急躁、浮躁,调整到更为平和,更为长远,更为扎实、更为笃定。增长速度不同了,发展阶段不同了,人的心态也要不同。因此,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更多地思考宏观问题、战略问题、领导问题、伦理问题;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对未来大势的判断力;需要突破单一思维审视的局限,掌握交叉整合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智慧;需要拥有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在这些素质的背后,需要强韧的意志,心怀万民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操守,更重要的是,不被烦杂的表象所干扰,守住自己的原则与初衷,笃定并有所作为。
清华EMBA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感知变化,适应调整,寻找企业发展的新突破。
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针对时代特点与EMBA同学需求,设计了全新的EMBA课程体系,将EMBA的所有课程纳入“天”、“地”、“人”、“通”四大模块。“天”模块解析企业宏观环境;“地”模块塑造企业管理之道;“人”模块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素养;“通”模块则要达到古今、中西、文理、商工会通之境界。清华EMBA希望企业领导者通过学习,能够知晓“天时”、把握“地利”、创造“人和”、“会通”八方,并达到知晓“天时”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创造“人和”有温度,“会通”八方有广度的境界。
在这个平台之上,学术大师将与同学们为伴。为我们EMBA授课的教师都是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最优秀的教授。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在“天”模块中,经管学院的弗里曼讲席教授李稻葵将讲授《中国经济与金融》;在“地”模块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战略学讲席教授陈明哲将讲授《动态竞争与企业管理》;在“人”模块中,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将讲授《思维、决断与领导力:组织的人性面》;在“通”模块中,授课教师讲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物理系范守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自动化系吴澄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清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等多名院士。
在这个平台之上,你们也将收获同窗情谊。在清华EMBA,你们将摒弃一切头衔的束缚,释放最真诚的自己。丰富的班级活动将凝聚你们的欢声笑语、每年的大型“清华EMBA管理论坛”将使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清华EMBA特有的“移动校园”、“行知中国”将深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海外模块将带领你们走进美西、美东、法国、以色列等地,去领略异国的管理和创业前沿;在这里,你们将获得终生难忘的人生体验和彼此之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同窗情谊。
同学们:
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这是一个调整的时代。在此时此刻,你们各自都作出了一个共同的、重要的决定,就是加入清华EMBA。接下来,你们将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中,每月抽出时间来到清华校园,放慢脚步、放缓节奏、静心学习、冷静思考。你们也将反观自己、过滤自己、沉淀自己、调整自己。希望你们每一个人,经过清华EMBA的洗礼,都能够眼望前方,在变化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