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钱颖一院长在清华师生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08-28
阅读:

在清华师生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上的讲话

清华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

2013年8月23日

 

今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举行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在过去的四年中,朱镕基总理共有三本书问世,每一次都产生轰动效应。四年前《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学院在2009年9月11日举行学习《朱镕基答记者问》座谈会。两年前《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出版,朱院长赠送学院500套,学院在2011年9月22日举行《朱镕基讲话实录》座谈会,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上个星期,2013年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举行首发仪式,朱院长的第一个博士生、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赵平教授在仪式上发言。今天我们学院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畅谈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感想和体会。

 我拿到这本书后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想很多。首先我想说的是,清华经管学院1984年春季成立,朱镕基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到了1987年年底,在担任院长三年半后,他调任上海市市长,但仍然担任学院院长,指导博士生。从1987年底到1991年春,他担任上海市领导,也是三年半的时间。之后他回到北京担任国务院领导。在此期间,他还一直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直至2001年。从2000年开始至今,他一直是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名誉主席。在近30年中,朱镕基院长与清华经管学院结下不解之缘,学院师生对我们的老院长感情极为深厚。今天来参加座谈会有一些就是朱镕基担任院长时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接下来会谈自己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体会。

 我感到,阅读这本书首先需要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应该说,从1988年至1991年初这三年多时间中,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困难、政治环境十分严峻。朱院长是在这个时期上任,并且在这期间在上海推动各项工作,大胆改革开放,为上海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1988年我在国外读书,利用暑假的三个月时间在国内多个省市(包括上海)做调研,所以对当时中国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一方面,中国经济还未走出短缺经济的困境;另一方面,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达到了改革开放来从未有过的程度。1989年的政治风波更是导致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改革开放的方向受到质疑,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这就是这本书中的文章和讲话实录的大背景。我体会,要理解这些实录的意义,首先要理解那个时期的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我谈两点感想。第一个感想是,在财力、物力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看到的是朱市长做事的“力度”和“速度”,十分令人敬佩。这在这本书中有充分反映。在体现“力度”方面,比如成立外资委员会,一站式解决审批问题。这个力度非常强。在体现“速度”方面,我们看到他在担任市长的三年中做了那么多的事,不仅着力解决眼前问题,而且还抓紧长远发展的大事。一方面是眼前问题,比如菜篮子、交通问题,他一上任就抓,这是当时上海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他不仅只抓眼前问题,而且还抓长远问题,为上海日后的大发展打基础。比如浦东开发、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启动住房改革,这些都是关系到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都是在经济形势并不好的时候出台和启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在经济低谷的1990年成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市长经常会说,正是因为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发展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才要依靠更多的改革、更大的开放、更快的发展来解决问题。

 我的第二个感想来自书中的下面这四篇文章。前两篇是朱市长在1988年11月29日会见德国专家格里希的谈话,和紧接着两天之后的1988年12月1日他在格里希为1200多位大中型企业厂长作报告之后的讲话。后两篇是1989年10月9日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一个多月后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和开放问题的讲话。

 前两篇是朱市长邀请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专家—70多岁的格里希来上海,认真听取他非常尖锐的批评和建议,虚心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以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长在会见德国专家格里希时非常耐心、认真地听他的讲话。我特别能理解本书编辑保留了大篇幅的格里希的原话,他讲的如此之细,在每一个企业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这个厂房的玻璃碎了,那个工厂的环境很脏等细节。朱市长耐心地听完这些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尖锐批评之后,立即邀请他为1200多位上海的大中型企业厂长作报告,还特别叮嘱说,你要像跟我刚才谈话时一样的尖锐。在两天后格里希的报告之后的讲话中,朱市长特别强调要使用国际质量标准,不能用低标准,也不能用两个标准。格里希提出的一个批评就是,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用一个标准,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是用另一个较低的标准。格里希认为这样不好。朱市长说他非常赞同,只能用一个标准,就是国际标准。朱市长不仅是认真听一个外国专家的意见,而且迅速地把这些内容传递到1000多名上海厂长。当时上海共有一万名大中型企业的厂长,这些听众就占了十分之一。这是不得了的大手笔。

 后两篇的时间是1989年下半年。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政治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形势十分困难,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很僵化。正是在这个时候,10月9日,朱市长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邀请美国AIG主席格林伯格先生担任会议主席,并决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这个会议至今已经开了20多次了)。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在一个多月后的12月2日,在朱市长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的谈话中,他特别提到了这个咨询委员会会议,并引用了格林伯格在会上提出的关于引进外资银行的建议,以及他对金融监管政策的一系列意见,而这些又都在接下来的上海金融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来。

 我对此很有感触。一方面,格林伯格也是我们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同我讲过朱院长发起的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委员会,并且对他担任第一任主席深感自豪。另一方面,我自己在过去这七年中,每年参与组织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会议,聆听朱院长的教诲。读了这两篇,让我对朱院长在2000年发起成立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并且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一共创建过两个顾问委员会,一个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另一个就是清华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在他离开上海之后,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就是他每年唯一参加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了。在每年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朱院长都非常认真地听取委员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并教导我们要做世界一流,就要认真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经验,而且检查我们是否落实。这些都对经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朱院长认真听取国外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国外经验的决心和魄力。他既不是哗众取宠,装饰门面,也不是生搬硬套,盲目照抄。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的是要做世界一流。特别是在1989年下半年那种环境下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更是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不像今天这样开放。

 最后,我们期待朱院长在明年30年院庆的时候,回学院看看。清华经管学院的师生校友都非常想念他。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