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春季EMBA开学典礼致辞

2013-03-22
阅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春季EMBA开学典礼致辞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13年3月20日

 

清华EMBA2013级春季班的新同学们:

今天的北京,春光明媚,是难得的好天气。今天的北京,白雪映辉,有难忘的好景色。今天又正值春分,春天过半,日夜等长,从今天开始,白天长于夜晚,是一个容易记住的日子。今天对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我们迎来了清华EMBA2013级春季班的200名新同学。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你们从今天起,就正式加入了清华经管学院EMBA的大家庭。

作为学院的院长,我不仅要欢迎你们成为清华EMBA的学子,更要祝贺你们有幸成为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后的第一届学子。这个课程体系,源于去年一年的工作。去年是清华EMBA的十周年纪念。经过十年,我们有了4千余名校友和在校生、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一套可操作的办学经验,以及一个优良的社会声望。在去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中,清华与INSEAD联合举办的EMBA国际项目全球排名第四,国内第一。这是国际社会对我们清华EMBA办学的高度肯定。十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经过去年一年的十一次专题研讨会,我们终于制定出了“清华EMBA创新发展2012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招生推广、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校友活动、后EMBA项目、以及国际项目等六项配套措施,而它的核心是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我们有信心地说,这是一个站在中国EMBA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让清华EMBA继续引领中国EMBA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正是从你们这一届开始。

清华以及中国其他第一批开办EMBA教育高校的EMBA课程体系是在2002年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中国的MBA课程体系。经过这十年的经验与探索,我们对EMBA学生群体的需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的EMBA学生与MBA学生有很大不同。MBA学生平均年龄30岁左右,而EMBA学生平均年龄40岁出头。我们的MBA项目的定位是培养未来领导者。而我们的EMBA学生多数已经是领导者,需要的是再提高。所以,EMBA学生需要的是思考大问题:宏观问题、战略问题、领导问题、伦理问题等,而主要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创新,设计出适合于中国EMBA学生群体的全新课程体系。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的主体分为四大模块,我们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通”。清华EMBA的所有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放置于这四个模块之中。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适合清华EMBA学生高度的课程体系。同时,它又映照中国文化传统,便于记忆传诵——“天”、“地”、“人”、“通”——简明、上口。

这个全新课程体系与过去的课程体系最为不同的显著方面在于,它是一个基于学院与大学融合的平台,充分体现了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经管学院作为一所大学中的商学院的优势。新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有除经管学院外清华大学内的多所学院的积极参与,包括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我们邀请了这么多学院的多位教师来为我们的EMBA同学上课,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经历。这不仅是独立商学院力所不及的,即使是其他综合性大学,也不能比拟的。

下面我来简略介绍这个全新课程体系中四大模块的含义和期望达到的境界,以使同学们在入校的第一天,就对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天”是指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等各方面。企业领导者必须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大环境,这是企业成功的首要要素。“天”模块要达到的境界是“天时”,要知晓“天时”。

“地”是指企业经营的管理之道,包括战略、财务、营销、运营、信息技术等各种企业管理要素。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系统的、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和手段,方能领导企业成功。“地”模块要达到的境界是“地利”,要把握“地利”。

“人”是指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也涉及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领导力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人的因素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之道,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尤其如此。“人”模块要达到的境界是“人和”,要创造“人和”。

“通”模块要达到的境界是“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会通、商工会通,因此要“会通”八方,八个方面分别是:古、今、中、西、文、理、商、工。会通是清华历史传统中的特殊风格。在本科教育中,我们强调“通识”,在本科后的研究生阶段,包括EMBA的阶段,我们强调“会通”。“会通”是“通识”的升级版,会通帮助领导者开阔眼界,扩大胸怀,交叉整合,融会贯通。

这样,“天”、“地”、“人”、“通”这四大模块就构成了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清华EMBA教育希望带给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新境界是:“天时”、“地利”、“人和”、“会通”,并要做到:知晓“天时”、把握“地利”、创造“人和”、“会通”八方。清华EMBA要达到的目标是:知晓“天时”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创造“人和”有温度,“会通”八方有广度。这样一个全新课程体系和它所要达到的新境界,不仅满足清华EMBA学生的需求,也彰显清华EMBA项目的独特优势。

在接下来两年时间中,同学们将亲身体验这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我在这里举一个新课的例子,来说明全新课程体系的魅力。这就是“通”模块中的《清华探究》课程,你们将在这个学期中体验。这门课在去年11月首次开出。该课程共两整天,包括四大模块、两个院士专场课堂、八个重点实验室、十大校园风物,近二十位来自清华多个院系的教师参加讲授研讨。同学们分成小组轮流走进实验室,在现场体验式教学中触摸科技前沿新知。文科与理科的交叉整合,管理与技术的融会贯通,形成强烈冲击。通过对清华人文历史的探究,同学们会从中体会到清华传统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门课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第一次开出《清华探究》课程结束的当天晚上,班级主管老师收到了一条来自EMBA 12-F班班长的短信,对这门新课给予了高度评价。短信中说:

“《清华探究》是极其好的一门课程。这不是我的结论,这是同学的共识。学习了知识,促进了多学科交流,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汇贯通。吸收了清华精神,培养了文化底蕴,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交流。我们为能选择水木清华,为能投身于经管学院各位老师门下求学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是为高格。感谢老师们的付出和努力。”

 

同学们: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清华EMBA大家庭的一员。清华EMBA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群体。我仅举出一个指标。上周刚刚结束第十二届全国“两会”的第一次会议。在本届“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共有43名清华EMBA的校友和在读学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1名,全国政协委员12名。它意味着,在清华EMBA大家庭的4000名校友和同学中有1%是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它也意味着,在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总数的5200人中,我们EMBA的校友和同学,就占了全国总数的0.9%。而清华EMBA的全国人大代表人数,已经超过代表联名提出议案需最低人数30人的要求。以这样的一个杰出群体为伍,是你们一生的幸运。

从你们走进清华EMBA的这一天开始,我们的希望就一直跟随着你们。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并且参与清华EMBA新十年的新变革,共同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

谢谢大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