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管理与机械工程融合研讨会举行

2012-12-13
阅读:

2012年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机械工程融合”研讨会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这也是与清华美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医学院和环境学院合作后,学院第5次举办“管理学走出商学院”活动。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和清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尤政教授出席了论坛并分别致辞。研讨会由经管学院副院长高建教授主持。

钱颖一教授说,作为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中取得丰硕成果,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等专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一直名列前茅。双方已有的合作说明两个学院拥有学科和教学交叉融合的空间。通过整合管理学科和机械工程这两大优势学科,双方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学术交流、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清华经管学院钱颖一院长致辞

尤政教授说,经管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历经多年发展,今天能够走到在一起,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回归实体的证明。技术发展最后遇到瓶颈是什么?实际上是管理问题,希望技术的发展能够和管理紧密结合。探讨产学研怎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如何进步,对于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非常有意义。

清华机械工程学院尤政院长致辞

在首先进行的主题为“中国制造业的振兴”的讨论中,清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尤政、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丽文和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尤政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为题目,介绍了微纳机械制造和微纳机械发展的概况。这些高端技术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会遭遇管理的问题。刘丽文认为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精益管理可以助推财富创造过程高效化,从而助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制造与管理融合,应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走出中国自己的路。关锡友回顾了中国机床产业的振兴之路,并展望了世界机床行业时代变迁与发展趋势,认为传统制造业要迎接用户需求升级,国际化、同质化竞争加剧,薄利时代等挑战,才能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工业服务的转型。

第二个主题论坛围绕“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展开,参与讨论的嘉宾为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清华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融亦鸣和三一重工副总经理祝文魁。鞠建东说,我国已从一个世界贸易的小国成长为大国,开放已进入了新的阶段。要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结构调整和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新体系的目标,就要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形成北美、欧盟和东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据此建立世界经济新体系;并建设以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规范为主导的中国制造业,形成中国市场。融亦鸣认为,新时代为工程技术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工程专业向着科学化,创新型(管理)方向发展,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工程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祝文魁以三一重工为例,认为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制定严密的国际化战略,建立本土市场最佳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国际化人才,平衡风险和机遇的关系并培育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

最后一个分论坛的主题为“制造业升级—服务与设计创新”。清华经管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贵生和清华精密仪器系副主任、教授季林红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吴贵生分析了“服务增强制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为既要发展“他人为我”的外包服务,也要发展“强化我”的服务,提升研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并发展“我为他人”的服务,提高客户价值。季林红认为将需要转化为市场需求是设计成功的基础,设计成功的前提是预测发展趋势、把握技术综合与发展特征,而优化决策,独特的视角、选用合适的技术路线是设计成功的“诀窍”。

机械工程学院是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在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清华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一直名列前茅。清华经管学院与清华机械工程学院携手举办“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机械工程融合”研讨会,聚集了两院教师和企业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出发,既探讨了如何推动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与升级、加快创新的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进步等重要议题,也探索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供稿沟通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