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清华大学101周年校庆经管学院系列活动报道之四:干研一期校友毕业三十周年重聚

2012-05-07
阅读:

4月28日,清华大学101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干部研究生班的校友们毕业30年后重返学院,与学院领导、昔日的老师和同窗济济一堂,追忆清华岁月,畅叙师生情谊,关注学院发展。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离退休教师董新保、潘家轺、李端敏、张渌、侯炳辉、沈瑞芸、赵纯均、陈章武出席,重聚活动由孙昌基校友(原中国银行副行长、原机械部副部长)组织,老班长黄松涛校友(原沈阳重型机器厂厂长)主持。

杨斌教授致辞

首先,杨斌教授代表学院欢迎干研一期的老学长们回学院团聚,并从教师和项目、学生、科研三个方面向老学长们介绍了学院当前的发展情况。他指出,自1984年在朱镕基老院长的带领下建院以来,学院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师资、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清华校内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到超级大国”,在国内同行中也始终位居一流。2007年,学院在国内率先通过了AASCB和EQUIS两项国际管理教育认证。他指出,学院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度重视,也是多年来学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与校友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卓著的成就和贡献,为学院带来的良好声誉是分不开的。

赵纯均老师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干研班的校友们1981年入学时恰逢国家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毕业后又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大家在各自的管理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学院教学发展的角度,干研班学员的选拔采用组织推荐、学校考试的培养模式,为日后学院创办MBA、EMBA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干研一期当年的班主任潘家轺老师回忆了当年讲授《生产管理》课程时的情形,以及将运筹学引入生产管理理论的教学方法。他指出清华经管学院的教学方法在当年就很具前瞻性,在国内的管理学院中率先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国外最新的管理课程。退休后,潘老师仍然进行着信息化、ERP和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出版了相关著作。

张渌老师谈到,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作为清华教师与干研班的学员们共同度过的时光终生难忘,她为大家在管理岗位上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并建议大家要享受平凡的退休生活。侯炳辉老师回顾了当年讲授《模型与模拟》课程的情形,并介绍了自己通过总结亲身经历我国信息化历程所著的《信息化历程上的脚印》一书。沈瑞芸老师回忆了当年为干研一期学员做党建工作时的情形,并祝愿大家的退休生活健康、快乐。

干研一期重聚

董新保老师谈到,经管学院是校友们的家,他回忆了经管学院的发展不能忘记三个人,朱镕基老院长,刘达老校长和何东昌书记。他们为经管学院的成立和干研班的开办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付出很多心血。

再次聆听当年的老师们亲切的“授课”之后,黄松涛校友代表干研一期的同学们表达了对学院和老师们的感谢,并回忆起求学时的趣事。“我们当时大多数都是从工厂出来的,办事情可能不符合学校的规定,但是却得到了两位班主任无微不至的照顾。”

随后,沈国俊校友(原四川省委纪委书记)为大家朗读了由几位干研一期校友执笔写给朱镕基老院长的信,信中回顾了当年同学们聆听老院长教导的情形,以及老院长对大家的殷切希望。报告了同学们毕业后回到各自的企业,在管理岗位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如今,干研班的同学们都已经退休,过着幸福地退休生活,这与朱镕基时任总理时领导的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同学们衷心地祝愿老院长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健康。最后,沈国俊校友请参加聚会的干研班校友在信上一一签名。会后,这封信将送给朱院长。

回想起当年在清华的求学时光,大家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三十年前。王克英校友(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和柯茂盛校友(原甘肃省兰州市市长)都谈到,饮水思源,从经管学院毕业的三十年来,清华的教育令同学们终身受益,大家一生都将知恩、感恩、报恩。

衣锡群校友(原京泰集团董事长)回忆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历程,如果没有来到清华经管学院干研班学习,很难说受过完整的教育。当时在经管学院学习的《概率统计》、《管理会计》课程,对之后的工作帮助很大。学院老师和同学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更是让人难忘,他记起当时自己的一份线性代数作业,被老师拿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像干研班的同学们一样一丝不苟。

贾连朝校友(原河南省副省长)感慨道,当年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如今已经满头银发,但是老师依然思维敏捷、多有著作,同学依然身体康健、精神十足,感到非常欣慰。他表示,希望这次回去之后,向各位老师和同学学习,坚持提高自己。

此外,刘玉明校友(原第一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等三十六位干研一期校友从全国各地赶回母校参加了本次重聚活动,活动在老师和校友们的热情交流中结束。(供稿:校友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