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2年3月28日

在学生眼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副教授王雪莉是一个事事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听她的课就像听故事一样享受;在同事看来,她又是一个把家庭和工作兼顾得很好,又会吃会玩的时尚达人;在女儿心目中,她还是可以打99分的好妈妈。
良好互动呈现精彩课堂
不久前,记者旁听了王雪莉为清华MBA学生开的一门选修课。3个半小时的课程,如同一场精彩的电视节目。
在课堂上,王雪莉先是简单介绍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接着便让同学们讨论案例。也许是因为案例的选择和MBA学生很贴近,每位同学都争相发言,而王雪莉总是极快地对同学的发言作一点评。尤其是在讲到华为“工号”的案例时,班上恰有一位在华为工作过的同学,于是发言变成了双方的辩论,异彩纷呈。尤其难得的是,无论同学们思维怎样发散,王雪莉总能巧妙地拉回到课程的主题。
课后,王雪莉对记者说,她也没想到班上还真有在华为工作过的同学。“这是教学给你带来新鲜感的地方,工商管理教育强调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实践学,有一个互动的环境才有可能互相学习。”
清华MBA学生田辛说:“我们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实际问题向老师提问。跟王老师聊,我觉得基本上没有她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里的‘解决’指的是给我们一个思路,这是很厉害的。”
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王雪莉都尽量给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上与她互动交流,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跟她单独聊。“我很感谢学生的信任,他们把问题给我,我会提我的建议,但主意要他们自己拿。我觉得这种交流是双赢的事情。”
没有工作经历的好老师
1989年,王雪莉被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学习。几年后,在大学期间曾当选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的她,又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并被推荐到澳门大学攻读MBA。1996年,24岁的王雪莉同时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金融方向硕士学位和澳门大学MBA学位。
作为可能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MBA学生,王雪莉自己的评价是:“这不代表我成功,只能说我运气好。”
几年后,“运气好”的王雪莉又以最高成绩获得MBA学位,此时,她面临着多个工作选择。最终,她决定到清华经管学院任教,因为这符合她找工作的两个原则:有时间的自由度和心灵的自由度。“我觉得教师这样一份工作很适合我,我也很享受,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很有成就感。”
清华MBA同学平均有七八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王雪莉却从没走出过大学校园。为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王雪莉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管理实际的敏感性,抓住一切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只要有人带,我就去”。
目前,王雪莉已负责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近20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为全国多家企业撰写案例,从事过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以及《中国式企业管理基础科学》项目研究。
除此之外,王雪莉还花大量时间去图书馆看报纸、杂志,即使读到社会花边新闻也强迫自己从管理的角度去想。“强迫多了就培养了一种敏感性,会从任何事情中看出和管理有关的东西。而这对教学来说,从教学的语言到教学的广度,都是一个很好地训练。”
由于在教学上精心揣摩、不断实践,王雪莉先后4次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奖。1999年,她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一年后,她又在北京市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A组文科奖二等奖。
享受做妈妈的过程
在王雪莉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她女儿制作的“祝妈妈节日快乐”贺卡和其他几幅画。
王雪莉很享受做妈妈的过程,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坚持接送女儿上下学,也会和女儿以及她的同学一起做游戏,有任何问题和想法,女儿都愿意和她分享。
王雪莉家里有一个目前藏书2000多册的“亲子共读图书馆”,“图书馆”里收藏着她和女儿一起选购的儿童读物,女儿还在“图书馆”门口画了幅画以作装饰。每个晚上的亲子共读时光是温馨甜美的,在和母亲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女儿的视野地平线得以无限宽阔的开展。“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养成这个习惯了,以前是我为她读书,现在她读她的,我看我的。”王雪莉说。
王雪莉对女儿的期望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她认为这是将来人才竞争的主要方面,而不是一些人热衷的才艺。“当大家都会的时候,那就不算本事了。”她希望女儿对学习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澳门的学习对王雪莉的影响很大,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和教师,让她有了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她也利用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带女儿到美国生活了一年,让她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她对差异的接受程度大,就更容易快乐”。
工作之余,王雪莉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社科类书籍,最喜欢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家里有成套的收藏书,她喜欢听音乐,爱逛街、旅游,经常和朋友聊天。她坚持说,自己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女人。(记者孙琛辉通讯员唐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