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经济学人》杂志总编辑来学院演讲

2012-03-05
阅读:

 

2012年3月2日上午,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总编辑John Micklethwait应邀作客清华经管学院,并做了题为“全球动荡与中国的崛起” (Global Turmoil and the Rise of China)的演讲。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清华师生参加,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主持了活动。

钱颖一院长致辞

钱颖一院长在致辞中说,他个人与《经济学人》的接触,可回溯到1992年。当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经济改革重获动力,开创了其后二十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局面。在那一年,《经济学人》刊发了一篇有关中国经济起飞的专题报道,其中引用了他的研究。钱院长说,二十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在一个月前,《经济学人》开设了中国栏目,这是继1942年开设美国栏目后,第一次为一个国家单独开设一个栏目。

John Micklethwait 先生演讲

演讲开始后,John Micklethwait表示,他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可基本概括为“带有忧虑的乐观”(paranoid optimism)。总体上来说,他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而这种乐观的背后也带着他对于某些方面的忧虑。

John Micklethwait从三方面解释了他乐观情绪的来源:其一是在短期内,世界经济已基本开始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美国经济已逐步复苏;而在欧洲,来自于欧洲中央银行的注资,正趋于给欧洲的经济结构重组争取时间;同时,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软着陆;而和中国一样,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近期的表现都比较稳定。其二是世界范围内中产阶级兴起的希望。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由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的中产阶级群体所引领。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不少人曾担心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国家会不会继续维持开放市场的政策,但从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其三是,如果从经济史上来看,美国和西欧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需要6-7年才能从大规模的资产负债式衰退和信贷紧缩中恢复过来。在西方,很多人对于现今的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的恢复能力过于乐观。而在他看来,现在的形势并没有比预期的更糟。

会场

尽管对世界经济基本上持乐观态度,John Micklethwait表示他对于未来的前景仍然带有某些忧虑。他认为,很多经济问题并不单纯只因为经济层面的因素而引起。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和政治因素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政治和社会上的不安定,会导致经济层面出现问题,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比如,美国的大选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在欧洲,德法两国之前的博弈关系,英国对于欧元区的态度,希腊的民族主义风潮等都会影响到欧洲经济未来的发展。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John Micklethwait表示,中国现阶段处在经济转型期,必将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他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2000-2005年间,中国共有3800万跨省的农民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这样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民工的生计带来了巨大压力。又比如,中国的地方政府4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当地的土地批租和房地产开发。这些不仅反映出了经济层面的问题,而且也反映出了其连带的社会问题。John Micklethwait认为,很多经济领域的问题并不纯粹源自经济层面,改善和发展中国经济必须与其社会和政治背景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演讲之后,John Micklethwait还就现场听众所关心的美国经济政策、欧洲未来政治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银行业的发展等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供稿 沟通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