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了新百年的新气象;2011年,清华EMBA也迎来了荣耀倍增的新一年。
清华EMBA项目致力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搭建平台、丰富知识、建立和拓宽人际和业务网络,为造就卓越的领导者奠定基础。翻开2011年清华EMBA项目的花名册,我们会看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和荣誉,散发着清华EMBA独特的魅力。
12月8日,清华EMBA 2007级校友、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荣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郑静晨,1983年入伍,武警总医院院长,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先后负责组建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 “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 “2008奥运会紧急救援队”3支救援队。组织参加了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2003年伊朗地震救援、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救援、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救援、2006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以及5次国内灾害救援实战,为中国国际救援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在灾难救援的实践中,郑静晨创新了灾难医学救治的理论体系:主编《救援医疗(专业版)》、《救援医疗(普及版)》等救援教材12部,发表救援论文100余篇。
从2004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伊始,郑静晨就被指派担任救援队的副队长兼首席医疗官。国际救援的现场往往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为“中国救援队”的大家长,既要保证救援工作即使有效的开展,又要保证所有队员的安全,他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压力对他来说, 也是最大的动力,“一个军人,受到祖国的派遣到异国实施救援,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被救助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你是谁,但是他们知道你是中国人,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这是一份莫大的责任与光荣”。
回想起印尼海啸的救援,郑静晨总是感慨万千,“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最早到达受灾地区的队伍之一,看到的几乎是灾害过后的原始景象,到处都是遇难者的遗体,如此巨大的灾害与如此惨烈的画面对队员们的心里也是巨大的冲击,除了立即开展救援工作之外,对队员和受灾群众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也是重要工作之一,救援队的队员们每天工作在15-16个小时以上,都在以忘我的热情,进最大的能力为受灾国提供帮助。”
几年的救援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让他意识到了“救援外交”的重要性。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郑静晨也不止一次的感觉到差距的存在,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下,他首次提出了首次提出了“灾害救援医学”的概念并把他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填补了我国在灾害医疗救援方面的理论空白。
院长、少将、院士、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这一切的身份中,他还是更喜欢自己军医的身份,因为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耘。军人,可以对党做忠臣,对国家做孝子;医生,可以读书做学问,治病救人。
9月,清华-INSEAD EMBA 2011级校友、新加坡马可波罗海业有限公司总裁李云峰,入选全球100名杰出华商领袖,其事迹被收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华商功勋—─百位杰出华商领袖的事业成就与国家贡献》一书。这是李云峰作为成功企业家的荣誉,也是清华EMBA项目的光耀。
2003年李云峰接手时,马可波罗仅有6艘船,只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小配角。彼时的东南亚,正处在2001年互联网经济泡沫后的惨淡年份。对于大部分企业,这可能是一个低谷,然而,李云峰却在低谷中抓住了机遇。2002年初,东南亚经济普遍复苏,李云峰敏锐地认识到“造船”的必要性。在集团和外部订单的有效刺激下,李云峰先是购置了若干新船充实船队,并积极寻找合适地点准备开始公司的造船事业。
经过几年筹备,2005年,马可波罗独资子公司马可波罗造船厂(Marco polo Shipyard)在印尼巴淡岛成立。在新的地点筹建家族企业第一个造船厂,是一个艰难而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印尼,人际关系很重要。李云峰颇费了一番心思才挖到一位东南亚航运界很具实力的船厂管理者,这位拥有20多年造船和修船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如今已是马可波罗的重臣。
造船厂运行顺利。由此,马可波罗实现了全链条布局:一手造船、修船,一手租船。
2007年,马可波罗集团旗下船舶数量超过20艘,并于新加坡交易所自动报价股市上市。到2009年,马可波罗造船厂两座干船坞落成,集团事业登上新高度。同时,集团转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并于2月4日生效。
从仅有几艘船的家族企业的小配角,到新加坡主板上市大公司,马可波罗的华丽蜕变令人惊叹。但是,正如李云峰所说,“只有坚持做,才会靠近并实现目标”,这是他坚持和历练的必然成果,但这远远没有到达李云峰最终的梦想。扎根东南亚,心怀世界,成为立足东南亚的国际化企业,是李云峰对马可波罗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在世界各大洋上都有马可波罗的船舶”。
2011年,李云峰获得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INSEAD 商学院合作EMBA项目的双学位。通过在清华-INSEAD EMBA项目的学习,使得李云峰的世界梦想日益明晰和坚持。中西方文化相融的课程学习,给了李云峰启示:“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管理比较适合亚洲现实。“纯粹的西方管理是行不通的,比如东方讲的人际关系,可以把公司带向成功,也可以带向失败。”
跟来自中西方的不同背景的EMBA同学的交流,更被李云峰视为宝贵的财富。在清华EMBA的学习,也给了李云峰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之前,他已经先后到访了广东、上海、山东等地,在中国沿海一带感受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清华-INSEAD EMBA项目的学习中,对于李云峰而言,同样是一个交朋友、学习交流的大好机遇。对过去的学习,他充满感恩和珍惜;对未来的梦想,他充满期待和信心。
2011年12月8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成功举行,会议决定任命张建星为黑龙江人民政府副省长。从传媒到政治,张建星这一路,走的坚定而又踏实。
1983年,张建星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富于诗情的他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但却阴差阳错的被分配到《天津日报》工业部作记者,然而,与报纸和新闻的意外结缘,不仅给了他继续写作的机会,更成就了他辉煌的新闻事业。1995年,他升任《天津日报》副总编辑,同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3月任总编辑,2000年任社长、总编辑。他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全国好新闻及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获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散文及报告文学曾获全国奖,1994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张建星接手天津日报社的时候,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但他是那种绝不可能被困难和失败吓倒的人。上任以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实行末位淘汰制,广告实行全面代理制,任用年轻有为的干部到关键的岗位,首次实行预决算制度。仅仅8个月,报纸扭亏为盈。2001年也是天津日报社系列报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形成了日报、都市早报、周报、专业报较完整的市场格局和报业经营规模。《每日新报》异军突起,成为天津零售量最大的报纸,更是创造了中国都市报发展的奇迹。而这一切,都与张建星这位新上任的领军人物分不开。
面对天津日报社的巨大成功和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张建星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与谦虚。为了进一步的充实自己,在事业的高潮时期,张建星选择了回到学校,他来到了清华经管,攻读EMBA学位,与世界一流的老师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同学们共同学习,交流想法,碰撞思想,提升自己。张建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2008年,从清华EMBA毕业的张建星迎来了事业的另一个转折与巅峰——出任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区委书记,2011年12月,张建星又一次成为了焦点——正式出任黑龙江省副省长。
作家蒋子龙曾经如此评价作为记者和作家的张建星:“张建星其实是在呼唤社会构建新的人格。他的这份真挚却建设在对社会生活充满现代主义的调侃上。这种披坚执锐的侃劲,是风格,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现代世界似乎格外适应这种风格。张建星也似乎天生要和这个时代相会……”期待,在新的岗位,在新的事业起点,张建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震撼与惊喜。
2011,清华EMBA项目成绩骄人;2012,我们期待清华EMBA绘就更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