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自我与选择——记2011本科生第二次院长下午茶

2011-12-21
阅读:

原本预计两个小时的茶话会,在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夜已全黑后才缓缓落下帷幕。此时大家脑中所想的已不再是来时一直困扰着自己的学分绩、排名,而是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中活出自我。

2011年12月2日下午,本科生下午茶一开始,钱院长就向大家介绍了这一传统的由来,进而引出了两位“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学长学姐。早在2002年,与院长喝下午茶活动由当时的外联部部长张哲带头开展,如今张哲学长已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了MBA,MPA双学位,将回国工作。06年从经管学院毕业前往西藏,继而在麦肯锡工作,09年出国到哈佛大学深造……学长的每一步都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从不被外界所扰。另一位学姐,是钱院长两个月前在斯坦福的访问中偶然遇上的,她此时正在斯坦福读MBA第二年。院长说,这个女生本科三年级的时候曾经问过他要不要去德国亚琛交换,后来院长让她自己作选择,她便放弃了交换而参加了另一个项目到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去走了走看了看。而今她的优秀,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自己的选择。

“现在考什么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再过十年,再过二十年。念书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得看得长远,不要光看学分绩,这样才会有好处。”这次的下午茶便随着院长的这段话展开了。

钱院长与本科生座谈

课程改革:给予学生更多选择

经管学院的这几年都在改革,都在变化。

当天参加下午茶活动的有8、9、0、1字班的同学,涵盖了经管学院本科的全部年级。大家在交流后纷纷表示课程设置每年都有改进。从9字班开始取消数学分析,到0字班开始学习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中文写作,再到1字班中西方文明课程由两个老师教授,每一步的尝试都是为了给学生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要提的是学生反响很大的中西方文明课程以及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大一的时候我们学的文化素质课是中西方文明,读很多,吸收很多。大二的时候在杨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思想的碰撞、争辩,讲中国事的同时也有了世界的眼光。我们有了很多想法,也随时思考着这些想法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会了critical thinking,学会脚踏实地的解决现实问题。像这样的教育,既有深度,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把知识与现实连接。不管我们每个人将来要做什么,对问题的多角度考虑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术是如此,对于实干亦是如此。

另外,院长提到,过去我们到国外和别人聊文化、宗教,都是比较难的,因为在学校,大家都是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等,出去以后发现这些专业在国外多被当做基础或工具。因此,经管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充分考虑到了这点,比如有的课程请了许多校外人士来给学生们讲中国和世界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第一年,我们学的是一大堆原理道理;到了第二年,我们进行思维的碰撞训练;第三年,学习金融制度、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体制比较……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懂得了如何进行一些不仅关乎是非,而且关乎发展的选择。

同学踊跃提问

规划自己的课表,拓展自我的发展

在谈话中,一些学姐表示对于研究生的课程,本科生很难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对这一情况,院长表示现在的课表正在做调整改进,本科生除了可以看到本科课程,还可以看到研究生课程。不过作为学生,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找”课上。对此,钱院长举了两个个例子。比尔盖茨在大二的时候就上过博一的经济学,并且还考了A;院长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北大上研究生课程也拿到了A的成绩。通过这两个例子,同学们意识到不能在课表上给自己设限,当学习变成一件被动的事其实是很可怕的。自己的能力不能被外在的界限所约束,应该多学一点,多去听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锻炼不同的思维、学习不同的知识对人并没有坏处。

 

多样化的教育才适合个体

在谈到大二开设的生物和物理学等课程时,文科的同学都表示有些吃不消,不过在听到院长的说明后,又对这些学科恢复了兴趣和信心。

生命科学、涉及医学和伦理道德,关注的是医疗研究的前沿,与伦理和技术问题都有密切联系。比如医疗改革,就与经济管理有所挂钩。学院开设这些课程,最简单的原因是想让同学们作为一个人,起码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从学术角度上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也会对学习者有所帮助。在场也有同学提到了神经经济学和转基因技术与经济的密切联系。院长告诉大家不要被文理学生的划分所困扰。他认为这种分科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只不过读了两年书,文科生、理科生的称呼却要跟着大家一辈子,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一些同学学习没兴趣、吃力,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忘记这种称呼,培养多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积极开阔地面对知识,将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吸收。学院提倡个性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有多种思路,让学生都可以被人“刮目相看”。

一次与院长共进下午茶的交流,让在场的学生都有不小的收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去发展,工具性的培养方式只会让人最终成为工具。小学中学我们对教育采取的是接受的态度,而大学的学习,却是循环往复相互兼容的思考,不单单是对知识技术性的学习。我们需要去适应、探索,理所当然地去面对问题,忘掉学分绩和排名的困扰,丢掉心理上的包袱,时不时地“自知才疏”,弥补不足,只有当学习成为兴趣时才是最好的境界,正如当年数学天才陈省身所说:“数学好玩”。也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已有的范围和空间中学会自己做出选择,才能真正地收获成长,走向成熟、实现成才!(供稿部门 经管学院学生会外联部 编辑 沟通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