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鞠建东: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2011-11-10
阅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鞠建东教授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分析文章《人民币汇率升值无法减少经常项目顺差》,认为美国参议院近日通过了2011年汇率监管提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核心的汇率政策,难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中国不能在外界政治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经济政策,必须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出发。否则,从长远来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美国、对世界都是有害的。

鞠建东在文中提到,美国国会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往往用经常项目顺差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是不是要升值,不时提出人民币汇率存在根本性错位之说。所谓汇率根本性错位其假设前提是,一个国家的贸易长期看来是需要平衡的,不能永远借别国的钱,也不能永远借钱给人家。这在长期来讲是对的。但是在中短期,由于资本回报率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所以资本会在国家之间流动。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在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净流出,反映在贸易账户上,就是经常项目顺差。所以在中短期,资本的净流动,或贸易的不平衡是正常现象。

IMF的算法是,如果一国经常项目顺差,它就会假设,若该国汇率升值,出口会下降,进口会上升,从而经常项目顺差会降下来,然后算出来该国汇率需要升值多少。IMF的这种判断“汇率错位”的方法,即使在IMF内部,也有很多争论。从理论上讲,用经常项目顺差来判断汇率是否需要升值太“局部均衡”了。汇率和经常项目顺差都是内生变量,都由经济体系中其他因素决定,两者既可以向同一方向变动,也可以向相反方向变动。

在一个静态模型里面,贸易永远是平衡的。假设一个国家只生存一天,没有明天,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把所有出口收入用来进口,出口总是等于进口。无论进出口的相对价格怎么变化,无论汇率怎么变化,都不能影响贸易顺差(或逆差),因为贸易顺差总是等于零。所以在静态下,汇率的变化和贸易平衡没有任何关系。要想理解贸易不平衡,必须在动态模型里,必须看资本的流动。

中国为什么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核心问题是,中国为什么借钱给美国,或中国的资本为什么外流,而买了很多美国国债?这就需要讨论经济的实体结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资本为什么会流出去?近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不发达,金融中介的成本太高,这使得这些国家虽然资金短缺,但净投资回报率很低,金融系统之间的差距,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当多的资本会流出去。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入世后,整个经济非常快地向出口行业倾斜。中国的出口行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资本的需求相对较少。这样,资本就流向国外。

因此鞠建东认为,中国资本外流是经常项目顺差的核心, 要想贸易平衡,需要解决国内项目净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鞠建东分析,人民币名义汇率从2005年的8.25左右到现在的6.5以下,涨了30%多,但我们的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加,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与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大小不一定有联系。鞠建东认为,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6与7之间已经在合理的均衡空间。 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后,经常项目顺差就会变得较小,鞠建东认为不一定如此。就贸易品而言,举个例子,比如一件衬衫在美国卖10美元,在国内卖65元人民币。假设中国不能操纵世界价格,意味着不管汇率怎么调,中国不能动这10美元的价格;假如人民币汇率升值到了5,那么国内价格变成5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价格以人民币计价就会下降。

非贸易品价格变化没这么快。比如,餐饮业的价格就不会很快发生较大变化。这就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中国整个产业结构会向非贸易品倾斜。通常可以假设,非贸易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贸易品由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伴随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其结果就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使得资本进一步外流。比如,从6.5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为5.0元人民币兑1美元。这会导致更多生产资料进入非贸易部门,而非贸易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进而使整个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劳动密集型。这意味着,对资本的需求不足,必然导致资本外流,反映到经常项目,就是顺差进一步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鞠建东认为汇率升值不仅不能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反而使经常项目顺差更大。

2001年中国入世后,外贸盈余大幅上涨,至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达GDP的10%左右。这个阶段外贸迅速增大的顺差,可以看做是经济体对入世的一个过度反应,之后会慢慢回到正常。最近这几年,尤其是2008年之后,我们看到,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在逐步下降。其内在的机理是,当经济中出现一个冲击时,整个经济往往会有过度反应,然后逐渐会回归常态。现实中确实可以看到,目前经济在回调,不断向正常状态逼近,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去调整汇率。

从现在情况看,人民币实际汇率不断上涨,因为劳动工资不断上涨,名义汇率在6和7之间,已经在一个基本均衡的范围。如果拿贸易顺差的理由逼人民币升值,并没有理论的支持,很有可能增加对经济的扭曲。

鞠建东说,入世十年,中国的贸易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十年前,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说中国生产的是美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需要的也是美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十年之后,中国的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本身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增加生产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生产大飞机等更高科技的产品。此时就和美国的强项形成竞争了,有了竞争,自然就难免有贸易摩擦,但是贸易摩擦可以在WTO的框架下解决。贸易竞争会带来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而引起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这是正常现象,并不代表两个国家之间需要从自由贸易向后退。 鞠建东认为美国参议院2011年汇率监管提案中所提到的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就打贸易战的说法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因为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都是有害的。假设两国政府都是理性的政府,那么对双方都有害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借债国提出要惩罚债主国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供稿 沟通办)

 

鞠建东简介: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获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1987年获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课程:高级国际贸易。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自1995年至今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聘任)、教授,2007年至2009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兼任世界银行顾问。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