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钱颖一院长在清华经管学院201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11-08-19
阅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11年8月18日

 

 

亲爱的经管学院1字班的新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同学们能够坐在这里,是你们值得纪念的时刻。多少年后,你们会认为这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我在此衷心祝贺你们。

我们学院的本科教育受到了全国考生们的高度认可。能够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是多少中国高中生的梦想。由于报考非常踊跃,我们学院今年一共录取了208名新生,是学院成立以来的最高数目。今年录取的考生中的大多数都是各省的前十名,其中各省第一名的人数也是历史最多。可以说,清华经管学院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学、各专业中最为考生向往的学院。对此,我们学院深感骄傲和自豪。

清华经管学院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吸引力?一方面,我们学院的专业—“经济与金融”、“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都是热门专业。但是另一个方面,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过去几年中,学院在本科教育上花了大力气进行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从2002年开始,学院在清华大学各院系中,率先实行按照大平台招生和培养。从2007年起,学院大幅度增加英语授课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到海外交换学习的比例,从而使学院的教育更加国际化。特别是在2009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确定经管学院为清华本科教育的试点学院。学院抓住这个机遇,大胆探索,在2009年秋季学期推出了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且认真落实。这个培养方案之所以新,是因为遵循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今年年初,我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学术论文,全面论述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这个新思路,它不仅在清华,在其他高校都被引起了很大关注。

简单地说,通识教育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价值塑造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诚实、诚信、正直、宽容的人格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生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特别强调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而核心知识的获取既有历史知识也有现代知识,既包括中国的也包括世界的,既涵盖文科也涵盖理科。这与清华的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的传统相一致。

另一方面,个性发展则是融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学生成长方式。个性发展依赖于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院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机会,使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成长。

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对本科课程的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在通识教育方面,我们增加了诸如“中文写作”、“中文沟通”、“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艺术与审美”、“心理学概论”、“中国与世界”等多门新课程或课程组。在个性发展方面,我们新开设了十几门的“新生研讨课”、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多层次的英语和数学课程、以及多种本科第二学位供同学们自己选择。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不仅在清华大学内的各院系中领先,也在全国各高校中领先。

因此,同学们在这个时候进入清华经管学院学习是十分幸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人、成才了。我们的这些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机会,而将这些机会变成现实则需要同学们的加倍努力。

同学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证明了大家在中学阶段是最优秀的。不过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同学们必须完成这个转变,不然就不能继续保持优秀。这几年来在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中,尤其是在与本科生的交流中,我感悟到这一转变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今天特别提出来请同学们在一进校时就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关于“读书”与“做题”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目的是为了考大学。由此,我们的中小学校发明了一种对付考试的“诀窍”,那就是通过“大量做题”,甚至是“刷题”(这是学生自己的说法),来提高考试成绩。这一“发明”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是由于这种“大量做题”的方法,使得国外的一些标准化考试,比如TOEFL、SAT、GRE、GMAT等的平均考分上升。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事实。毫无疑问,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经历了“大量做题”的阶段,大家都是解题高手。所以大家很习惯地会把这种学习方法带进大学来。我今天想提醒大家,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

我先说一下“做题”的用处。适当的做题是有必要的,它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熟练掌握解题技巧,特别是在各种变化情况下的解题能力。熟能生巧,通过做题,对一些类型的题目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有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做题能够帮助提高解体技巧,但其本身不能帮助理解其中的道理。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做题一定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同学们没有时间去读书。这样便造成用“做题”替代“读书”,结果失去更多地学习知识的机会。我们这几年开设了一些非常好的课程,但是,如果同学们没有兴趣读书,不花时间读书,不会读书的话,再好的课程也等于没有。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同于做题。做题比较功利,通常只是为了获得所谓的正确答案。虽然做题可以提高技巧,但本身不能帮助理解思想。而读书可以启发思路,扩展思想,引导思考。读书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读书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我们的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这个能力的培养主要不是通过做题获得,而是通过读书、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才能获得。

关于“思”与“学”的关系,前人有过很多重要论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而陷于迷惑。宋朝大儒程伊川说“学原于思”,更是认为“思”是“学”的基础。胡适曾感叹这区区四个字简直是千古至言,并且告诫后人要以这四个字为座右铭。中国人如此,西方人也如此。17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就是发明坐标系的那位法国数学家)说过一句世纪相传的话:“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他是把“思”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可见,“思”是根本。

那么读什么书呢?我这里不是指课程指定的那一、两本教科书。除此之外要读三类书。第一类是教师推荐的教科书以外的、与课程直接相关的书。在我们的课程中,像《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中国与世界》这几门课,就是以阅读经典为主,要求的读书量很大。另一些课程,比如《经济学原理》、《心理学概论》、《艺术与审美》等,教师也推荐一些教科书之外的书。第二类是与课程相关的,但并非教师推荐的书。我们的通识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基础性的课程,与课程相关都有许多经典的书籍。它们不一定是教师推荐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第三类书,我也想特别提到,要包括那些看上去与课程无关,但是自己有兴趣的书,即所谓“闲书”。读闲书,英文称做free reading。不要以为读闲书是娱乐,它也是大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读书”是清华大学的一个传统。大家都知道《围城》的作者钱锺书,他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即外文系的前身)1929级毕业生。他的夫人杨绛,1911年出生,在清华读过研究生,与清华同岁,今年正是百岁。十年前,钱锺书和杨绛用他们的作品收入所得在母校清华建立了一个奖学金,命名为“好读书奖学金”。目前,该奖学金的基金已由起初的72万元增至近一千万元,已为268名清华学子,包括经管学院学生,颁发了奖学金。这两位清华知名校友之所以建立“好读书奖学金”,就是为了鼓励清华学子多“读书”。我们不能辜负他们二位学长的厚望。

同学们:

你们在今年进入清华大学,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你们是清华新百年的第一届本科生。新百年有新气象,新气象就是从你们这一届开始。同时,你们今年进入清华经管学院,意味着你们将亲历2014年学院的三十年院庆,那将是学院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你们都将是见证者。

我希望同学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方法上都能实现转变和提升,从“解题”转向“读书”,并且通过“读书”而深入“思考”。这就是我在你们入学时对你们的一点期望。

祝同学们的大学时代成为你们今后一生的新起点。谢谢大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