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记“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

2011-04-15
阅读:

清华经管学院为了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特别挑选一小部分本科大三、大四同学为他们开设了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每一个方向的学生不超过15人。这个计划从2009年秋季学期在2007级学生中开始实施,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三个方向是,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

在经管学院的一间讨论室内,一位学生正在侃侃而谈他对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的获奖论文《劳动力市场信号》的理解。认真倾听的,有十几位同学,还有这门课的指导教师之一,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何平教授。

这是“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门课,从2009-2010学年开始正式实施。培养对象是有意向并有潜力进行学术研究的三年级本科生。

“清华经管学院近几年招的学生,可说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道研究和学术是怎么一回事。”该课程的另一位指导教师、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李宏彬教授说。他认为这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太“偏灌输,轻思考”所致。“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出,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给学生一个了解学术的机会,也启动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何平教授更生动地把这门计划比喻成“领跑”:“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合适。让他们亲身做一个项目,(老师)领跑一下,带一下”。两位教授表示:“优秀学术人才计划”的推出,在国内外很难找到现成的借鉴。从选拔标准到课程设计,都需要在探索中前行。

有意参加“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需递交简历和成绩单报名。然而,最终入选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指导教师的面试。面试的考核点,主要在于学生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虽然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有一定关联,两位教授还是认为,学习成绩在选拔标准中“相对次要”。都有过在海外顶尖名校留学经历的两位教授,坦诚中国学生爱上课,爱考试,但到了真正做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发懵。“当然,现在会好些”。

与其培养目的相一致,“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由课上经典论文阅读和课下学术论文写作两个主要环节构成。

经典论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品味”。有品味,才能有一流的研究者。“看看经典论文的创意在哪里,又怎么从逻辑上来证明”,李宏彬教授说:“下一步就是学生找一个自己想做的题目”。在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学生明确和细化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并执行研究方案,最终写出学术小论文,并为发展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这个计划,就是要让想并且合适走学术道路的人更加坚定地走下去;不合适的尽早退出”。何平教授说。因此,他也会有意识的告诉学生,学术研究的生活是怎样,应该秉持怎样的道德准则,又能得到怎样的物质利益。

何平教授谈到,为确保课程质量,每一年规模被控制在15人,他欢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来旁听这门课,“如果愿意,课堂开放”。

参加这一计划的2007级同学的表述或许能说明问题。经74班孙昶说,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他会告诉对方,自己参加过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而其中他参与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和成果都展现了他对学术的热情和理解。经73班吴羽菲则说,这个计划让她坚定了走学术之路的决心。(供稿沟通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