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为了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特别挑选一小部分本科大三、大四同学为他们开设了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每一个方向的学生不超过15人。这个计划从2009年秋季学期在2007级学生中开始实施,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三个方向是,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
“这个计划和普通的课不一样,”谈起“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时,设计和指导该计划的杨斌教授幽默地说,“你只能进,不能出。”他解释道,从某种角度说,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是延续一生的。除了大三时一门持续一学期的领导力课程之外,计划中还会包括很多内容:校友或校外人士会受邀对学生进行指导;计划参与者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找指导教授答疑解惑;杨斌教授有空时会与同学们碰面,大家彼此交流新的进展与感受;计划参与者之间会保持联系,直到毕业之后。学院也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够通过担任学生导师等方式回馈计划。杨斌教授说:“课堂授课是计划中比较不一样的一部分。其实这种计划对人的精力要求比普通定期上课的课程要高。”就在接受采访前不久,杨斌教授还与去年参与计划的同学一起吃了午饭,就“为何一个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母校”、“怎么度过四年级这一学期才能为人生打好基础”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眼中自己不是一个教师(teacher),而是一个导师(mentor)。”
杨斌教授说,除去导师的指导之外,怎样让参与者之间彼此认同,建立长久的伙伴(buddy)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希望,项目应该达成以下三件事:第一,提升学生的领导力;第二,影响学生将来供职或领导的组织;第三,对中国社会以及更深远的社会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杨斌教授会在课上提供不少案例,鼓励学生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与沟通中的道理。例如,他会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尝试展开沟通;他也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课下给他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与赞赏。对于这些,参与课程的学生大都表示印象深刻,很有收获。“其他课的案例是要从一个特殊的分析角度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课程的课程都是关于人际、想法方面的交流,有挺大的不同。”经84班杨欣怡同学说,“相比其他,这些内容可能更有长效性。”
报名“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的同学两年都很多,每年都有不少同学落选。选拔首先基于学生本人的申请。申请过程中,2007级学生需要按照要求写一些和领导力有关的短文,供老师评价选择。杨斌教授更为三十多位报名学生开了八次试讲课程,之后再根据学生表现选出十名参与者。在原有纸面申请的基础上,2008级的学生还需要2007级学生提供推荐信。
“被选上的学生身上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拥有较强的领导力潜力,都是一些主动积极的学生。”杨斌教授说,“……他们身上都有非常好的潜质,我做的只是把这些基础唤醒。”
经75班的伍丹同学即将本科毕业,她在大三期间入选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目前已签约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谈起这个计划,伍丹认为杨斌老师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自由思考和交流的平台,引发大家以“批判的眼光”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虽然纯粹的授课只有一个学期,但课下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却一直在继续,并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她同时表示,该计划“有一定的随意性”,“计划和框架感”不十分清晰,但课程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对参与者的主动性要求较高。
项目进入第二年,杨斌教授认为自己更了解“能做点什么”;学生两级之间风貌也有很大不同。只是目前项目在人手和个人精力方面略嫌不足。针对同学们扩大计划收纳人数的希望,杨斌教授觉得项目应该保持一定选拔性,而且他希望能够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我觉得目前我在他们身上花的精力还不够,”杨斌教授说,“……我把和他们(学生)的关系看成是一生的关系。这是和教所有的课都不一样的。他们的成功才是这个计划的成功以及我本人的成功。我把它们看成是一体的。”(供稿 沟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