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清华管理评论》创刊视频
2011年4月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喜迎百年校庆之际,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出版发行的《清华管理评论》创刊首发式在学院伟伦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仪式上,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清华管理评论》主编钱颖一教授与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岑章志教授共同拨动清华大学标志性文物日晷的模型。随着指针的转动,现场电子屏上的时间从1911年清华建校开始快速滚动,清华的百年历史与经管学院建院以来的丰硕成果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后,时间定格在2011年4月9日,《清华管理评论》杂志呈现在观众面前,所有与会者共同见证了一本全新的中国高端管理评论刊物的诞生。
岑章志教授和钱颖一教授分别致辞。岑章志教授代表清华大学对《清华管理评论》的创刊表示热烈祝贺。钱颖一院长作为《清华管理评论》杂志主编,介绍了杂志创刊的意义和办刊宗旨,并特别阐释了杂志的定位和风格。

杂志主编钱颖一教授致辞
钱颖一教授介绍,《清华管理评论》是一本倾清华经管学院全院之力、与清华经管学院融为一体的杂志;它定位于“思想引导变革”,是一本面向管理实践的杂志;杂志将以严谨、专业的方式传播管理思想。

岑章志副校长与钱颖一院长共同发布《清华管理评论》创刊号
《清华管理评论》是一本有刊号的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并出版发行。它将坚持思想性和专业性,关注企业管理前瞻性和实效性问题,贴近中国企业实践。借助商学院的学术资源和中国及国际的管理实践,清华经管学院力争把《清华管理评论》办成一本中国的高端管理评论刊物,使它成为传播管理智慧、引领管理实践的思想平台。
当主持人杨斌教授宣布首期《清华管理评论》限量版001号将由钱颖一院长、主编赠送给朱镕基老院长作为纪念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首期《清华管理评论》限量版全球发行编号001到100号共一百本,将由杂志社赠送给对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管理评论》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现场由岑章志教授和钱颖一院长分别向到场贵宾及校友代表赠送了限量版杂志。
仪式现场还展示了《清华管理评论》基于苹果iOS操作系统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杂志电子版,引起了参会嘉宾和媒体的极大兴趣。《清华管理评论》不仅有纸质印刷版本,其iOS和Android两种电子版本以及杂志网站、手机彩信版、官方微博、官方博客等全媒体渠道版本也同期发布。
《清华管理评论》苹果iOS电子版本、安卓(Android)电子版本现场展示台
创刊首发式后,主题为“商学院与媒体的共融发展”和“谁是下一位管理大师”的论坛随即展开。

论坛现场
在“商学院与媒体的共融发展”论坛上,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教授,资深媒体人何力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管理评论》主编钱颖一教授等四位嘉宾,共同就相关话题展开探讨。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主持。

“商学院与媒体的共融发展”论坛
胡舒立教授认为,商学院和媒体之间至少可以有两种比较基本和实用的融合,一是媒体管理,媒体应采取现代管理的概念来培养人才;二是媒体可以和商学院共同开发课程,使商学院报道和财经报道更加专业。她还特别强调了媒体的独立性和对透明的追求,尤其是现代商业媒体,应该有对内容和财务独立的诉求。另外,她认为,传播学院和商学院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等对业界发生影响。
李怀亮教授表示,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媒和商业已经水乳交融。传媒机构可以采用人力资源、财务分析等现代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商学院也可以利用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术影响。同时,商学院还肩负着传播现代商业精神的责任,其中包括法制的精神,平等的精神,诚信的精神和透明的精神。他认为,媒体和商学院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创新和价值独立两点。
何力先生谈了一些感悟,一是商业教育和媒体行业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另一方面,对于钱院长提出的思想引导变革,他认为,思想是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来实现的,也就是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这对于商业教育和媒体报道都十分适用。他同时认为,商学院和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应该是如何在大的潮流中保持清醒,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保留传统。
钱颖一院长则从商学院学术人数多、与社会联系紧密、创新意识强的共性,以及清华经管学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教育科研的发展以及与媒体的联系等特性谈起,认为商学院和媒体都具有独立性,独立于商业。而这两者之间最高境界的融合就是要合作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于挑战,钱院长表示,商学院如何把一些较抽象的学术知识,转化成对企业管理现实有直接相关性的知识,又不失去其一般性、学术性和严谨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对管理实践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是商学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谁是下一位管理大师”论坛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常务副理事长刘东华先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周长辉教授,TCL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薄连明先生,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宏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李飞教授作为嘉宾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主持。

“谁是下一位管理大师”论坛
刘东华认为,管理大师提出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应该是可以拷贝,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另外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不是法制社会、契约社会和诚信社会,对于管理大师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现在的背景下,讨论中国能否出现管理大师还缺乏一定的要素。他还表示,在中国,不管是管理学大师还是管理实践大师,都必须根植于东方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并结合世界潮流才可能产生。
周长辉表示,与其说下一位大师是谁,在哪儿,还不如花一点时间多研究管理学现实的问题。对于刘东华提出的目前中国缺乏产生大师的前提,周长辉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从比较劣势到竞争优势,这正是出现实践型管理大师的很好前提,如果能通过创新来打造成功企业,也是一种突破。
薄连明认为,虽然难以给管理大师定个标准,但他们对时代的贡献应该是超前型的,并能给人以启迪,而不是解释型的或者事后总结型的。企业实践者要想成为大师,必须要经过时间考验,而且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管理的解决方案应该成为别人模仿的标杆,或者企业的行为指引,这是作为大师的职责。
张宏表示,我们既需要管理学大师,也需要管理实践大师。而且这两者之间应有经常的交流与沟通,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而且理论一定是升华过的,简单化的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他同时表示,如果我们要的不是崇拜个别大师,而是一个大的群体,也许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竞争力,是更大的贡献。
李飞认为,管理大师应该有创新的管理思想,这个思想还能容易地指导管理实践,并在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都产生重大影响,这个人才是管理大师。他同时强调两点,一是在中国,不能只通过看国外的文献来选择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必须研究中国的实践,才能对中国有贡献。二是跟企业密切联系不是说到企业去当独立董事就可以,也不是走马观花、拍脑袋、凭经验对它进行评价,而是要有规范的案例研究,包括教学案例,商业案例以及理论构建研究。
论坛上,各位嘉宾还就现场观众的提问一一进行解答。
《清华管理评论》创刊首发式及主题论坛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包括CCTV、人民日报、新浪网等在内的国内外几十家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供稿 《清华管理评论》编辑部 编辑 沟通办)
钱颖一院长为《清华管理评论》撰写发刊词全文链接
钱颖一院长致辞创刊首发式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