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著名的经济学家樊刚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应然模式

2010-05-10
阅读:

著名的经济学家樊刚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应然模式

主讲人:著名经济学家 樊刚

时间:2001年11月20日晚

地点:清华经管国际报告厅

主持人:这里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个知识与成功结缘的地方。2001年随着中国申奥的成功,美国遭受恐怖袭击,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的召开以及中国加入WTO一锤定音,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中国的经济能否长期保持一枝独秀?中国的企业能不能够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迎接来自国际大公司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改革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道路才算合理?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经济学家—樊刚先生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关于竞争力和相对优势。

樊刚: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谢谢中央电视台,刚才主持人提到,中国今年有一系列的喜事吧,其中包括加入WTO。加入WTO,很多人都有一种喜庆的心情,前两天接受一个记者采访时我说,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以这样喜庆的心情加入WTO,而不太在乎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压力、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以是中国人愿意成为世界市场的有利的竞争者,愿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当中一个有发言权、有实力的民族,不管承受多大的风险、挑战。这样的精神、愿望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毕竟加入世贸组织确实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大的竞争,更大的挑战,中国的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少的受到各种形式的保护,而直接面对那些跨国公司,发达国家直接的竞争。

一、竞争力:

这几年讨论WTO的时候,多数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够更好的竞争?在更加激励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能够逐步发展、逐渐壮大?因此竞争力的概念就成为非常热门的,不管是MBA课堂还是企业研讨当中,政策研讨会上都作为中心的概念。在很多的情况下,一提到竞争力,就说要有高新技术、资本、人才、各种管理经验等等,这样一种说法也不是不对,有技术有资本,有人才如果能够使竞争力提高,而这些东西往往确实能够使竞争力提高,但竞争力的概念只是东西的话,如果仅仅高技术、好的人才和好的管理等等的话,那么似乎我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企业似乎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有竞争力。因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落后地区、弱小企业,我们中国多数企业在世界竞争面前只能说是弱小企业,他们所处的地位他们的定义就是比起那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跨过公司先进企业来讲就是缺技术、资本、人才、管理,怎么发展?同时我们又看到我们弱小企业,包括民营的中小企业很有竞争力,东西卖的非常好,非常便宜,非常有竞争力,因此这就值得我们思考,思考竞争力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措施?才能逐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而且立足于现实,发挥我们现实的竞争力,从现在开始,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持续发展。因此我想今天讨论的问题就围绕竞争力的概念,讲一点发展经济学的道理,讲一些中国企业在现实当中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来发挥我们的竞争力,来逐步的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对于好的企业,大的企业,或者对于科技人员,有世界最新的最好的技术、有大的资本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也许不需要考虑发展经济学的问题,而直接考虑怎样进一步的增长,跟国际大企业竞争,但是我们多数企业、多数地区,面临的都是怎样的发展的问题,也就说你是一个落后者怎么才能够追上去。首先是一个基本竞争力的概念,经济学竞争力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我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否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的东西,或者说用同样的成本生产出更好、更新、更多一点的东西,这就是竞争力基本概念。我们没有技术、资本、人才的企业还能够成长、发展。问题在于对于落后国家、弱小企业来说,没有技术、人才、资本,它又怎样获得竞争力?

二、发展的相对优势: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概念,就是所谓的相对优势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相对优势:

1、 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对于我们技术、资本是贵的,但是劳动力相对成本是比较低,即通常所说的

要素的比较优势;

2、 本土市场优势,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地区,但是毕竟我们是开放的市场,中国加入WTO

以后我们的市场越来越是国际市场的组织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我们的本土市场,我们的企业有一定的本土市场的优势,指的是我们对人文、历史、语言文字有先天的优势;对于消费者,当地生产者的需求、偏好有更多的直观的了解;对于当地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人文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有更多的了解。用不着一个外资企业来,现做公关、调研花很多成本;还有土特产品,只有中国人消费的东西,这可能是我们的相对优势;

3、 后发优势,由于我们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可以廉价的、低成本的、甚至是免费的获取许多知识、

信息、获得许多别人用大量创新投资换来的技术;通过观察、模仿,然后通过我们的观察学习,学到别人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积累起来经验和教训;通过市场的各种拖动、丑闻、黑幕积累起来的关于管理市场的经验,这些都是前人在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比如说各种法规和各种营销的策略等等,我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特别是不用花学费来获得这些知识、经验、教训、体制。

这三方面的相对优势,说起来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东西。应该说发展中国家弱小企业在最初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去发明自有的技术,引进技术去积累资本,努力去培养人才等,但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利用这些相对的优势,才能使我们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又能够有较快的发展,落后国家的问题:我们没有技术、资本、人才,但是我们要比发达国家增长的快,才可能实现发展。

发展的概念不是今天比昨天过的好一点就是发展而是逐步缩短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是所谓的赶超,要缩短差距就是人家增长2%我们增长7%,人家增长3%我们增长8%,才能在较短的时间缩短差距。我们算过一个账,美国3300美元左右,中国今年年底900美元,人家增长3%我们增长8%需要67年时间,人均收入实现均等。如果他增长4%我们增长7%,这是1999年的实际情况,需要118年我们才能追上去,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弱小企业,必须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包括各种相对优势,确保我们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我们才能够一步一步发展下去。有些弱小企业,可能在一开始只能利用这些相对优势来实现竞争,我称这些利用相对优势实现的竞争力为现实的竞争力;对于我们所有的企业来讲都希望将来成为大资本、高技术、高人才的优势企业,那是未来的竞争力,但对于我们多数的企业来讲可能现实的问题是在现实情况下,现实的竞争力,更多的依靠我们的相对优势。

三、如何发挥相对优势

后面要讲的东西主要围绕怎样发挥相对优势谈一些问题,综合三方面优势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大家推崇的中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它是高科技公司,但是它发展的历程实际是利用这三方面的优势。联想人自己总结发展三个阶段销、产、原,销售生产和研发,销售指最初阶段给国际各大品牌做代销,赚的是本土市场的优势,这是利用熟悉市场的优势,加上劳动力便宜,在全国各地设点,然后生产首先是组装电脑,组装是电脑高科技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利用的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人家做销售、生产组装,跟国际大公司的交往,低成本的学习了他们的管理、营销、技术,然后自己逐步逐步进入自己研发阶段,创造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发挥了后发优势,节省了研发成本和学习成本。所以当看到大企业发展时,后面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也就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相对弱小的企业,它所成长的历程都离不开相对优势的发挥,而不是一下子达到未来高级竞争力的状态。

首先有一个理论的概念:关于竞争力和相对优势。

说到竞争力,它是成本的概念,分析成本的概念,成本包括:技术设备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在讲其它成本之前,先讲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又分两项: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管理成本包括营销管理、对外经济环境的管理。管理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在广义的经济学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称为体制成本。企业的体制好,基本体制关系比较顺,企业内内讧就少,内耗就少,浪费就少,大家就比较有动力、有约束,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成本就可以降低,相反,体制不顺,管理成本就会相对较高;而外部体制成本,主要是我们政府体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包括各种审批制度、整个的经济环境、信用制度、法制,政府有多少审批需要花多少时间去跑审批,除了看得见的人力物力之外,要花多少人力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还有机会成本,审批审了三年,市场上的机会就失去了,丧失之后机会造成多少浪费,从一定意义讲,都是体制成本。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们经济转型国家,我们刚刚开始搞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仍然是一个大的问题,为什么加快改革的步伐的重要原因,既加快企业的改革也要加快政府的改革,意义在竞争力问题上在国际竞争问题上在于可以普遍节省我们企业的竞争成本。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可以较少的税收、审批制度、提供更多的服务,提供更多的设施,这样我们的企业可以更快的发展,体制环境对于我们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体制改革关系到我们企业的生死存亡,特别是弱小企业。如何改革我们体制环境、我们企业、政府,对将来国际竞争来讲确实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我还是认为对中国来讲体制改革问题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问题。

发展战略的问题

一、技术选择问题

如何发挥我们的相对优势,现在大家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重视技术的研发,对长远来讲,我们中国的企业要有竞争力,一定要做到这点,但有一种现象很多企业现在很困惑,很多企业如果不搞技术革新,明天就亡,如果搞高新技术,今天就死;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引进了大量的高技术,引进只有就亏损了。

这里确实有经济学的道理在里面,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问题上,落后国家,弱小企业重要的特点不具备更多的高新技术,国际上90%的高新技术是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明注册的,我们多数的高新技术设备基本靠引进,引进比自己发明便宜的话当然要引进,但是技术的引进是使你增强了竞争力还是削弱了竞争力?引进了高新技术使得成本提高,而不是成本降低,使得总成本高于竞争对手。可以想很多高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设备很有可能是竞争对手发明的,它卖给我们他会收回生产成本、资金成本、一部分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收取专利费用(保护知识产权),或者叫创新利润,就会构成彼此使用这项技术成本的差异。这些钱加在一块就很可能你买这项技术要比对手成本要高,如果还用其他的成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等,总成本就可以比较低,但最新最高的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自动化很高的技术。很可能总成本要比竞争对手高,还不说其他条件技术的配套,原材料等,这样的技术如果引进来,只会使得成本高于竞争对手,事实上降低了竞争力。发展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叫做适当的技术,什么概念:是在你的技术能力情况下,在成本机构情况下能够使你赚钱的技术而不是亏损的技术,是否发挥了相对优势还是拼相对弱势,这样经济学的道理确实可以解释我们的很多现象。

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要进行成本的比较,效益和成本关系的比较。经济学的道理,管理学的道理应该更加有利于发挥竞争力,而不是削弱竞争力,看到大量的资金的浪费,技术引进来后放在外面日晒雨淋,那还是花一次钱,用它天天都要亏损。在技术发展战略问题上,一定要从相对优势的角度、成本比较的角度,一定要考虑什么是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如果一个经济全亏损将来就是经济危机。有的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什么都要高、新、尖,从引进技术到引进原料、人才,人才引进也是要考虑成本,最后只几千万的利润,内部坏账占GDP40%多,国际坏帐相当于GDP40%,最后是金融危机,技术发展战略后面有体制问题、花钱均衡否的问题、算计不算计的问题,这是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

二、 现实看待中国的产业结构

要发展中国的经济,一方面要发展高新科技,另一方面看到国际上新兴的科技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我们需要发展这样的科技产业,也需要有现实的观点看待中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不能脱离现实,脱离我们现实相对竞争力的范畴。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发展到一定水平所产生的结果,而那种结构对它可能是有竞争力的而对我们是没竞争力的,比如美国,传统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夕阳产业,经济越来越多依靠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对它讲是对的。它劳动力成本高,传统产业已经没有优势正在开始向外转移,而这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我们发展国家,在现阶段有竞争力的产业,正是我们能够利用这些产业,获取利润进行基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的产业。对它来讲,较小的传统产业,较大科技产业对它是具有竞争力的,但是我们没有高新科技的成果,同时我们有大量的农民等着进城就业,而且我们的成本比较优势较低,传统产业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大力发展。因此经济结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

从市场扩展的角度看,我们确实要发展高新技术,我们市场越来越多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中国人生活的逐步提高,确实有高新技术市场扩大,但同时传统企业需求扩大仍然占主导的地位,比如说我们现在人均收入900美元,美国33000美元差距32000美元,也许买手机,电脑大概要用2000美元,还有3万美元差距,我们发展起来要买汽车、住房、家电、旅游、服务、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从中国市场的扩大,今后几十年传统产业仍然是我们发展的源泉之一。高新科技浪潮是要追赶,但同时过去几次浪潮的课也是要补吧。

纽约时报曾经登过一幅大照片:一个中国骑着自行车上打手机,中国人绝对想把自行车换成汽车吧,不能老骑着自行车打手机,当然这从环保上是另一个问题。从市场扩大来讲,也应对传统产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城市化这一项,就是几亿农民进城,将来会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市场。今天据说是钢铁产业,钢铁厂的利润挡不住,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我们将来收入的组成部分。还有其他结构问题,比如服务业的问题。发达国家服务业比较高,是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人均900万美元的水平上,制造业仍然是我们市场发展的主体、竞争力的主体。

我们传统产业大有可为,现在问题不是它没有前景,没有市场,而主要是传统体制需要改革,要利用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来发展,使我们更有竞争力。中国真正使我们振奋的前景,能够走出现在的各种的问题,实现持久的增长,就是中国在今后变成全世界制造业中心。我们一方面用现有人才发展高新科技,另一方面4、50年以后5亿农民从土地转出来加入城市、工业,这些人可以把全世界的制造业都给结过来,可能还不够呢。只有真正实现了那个,才能真正解决一系列的所谓深层次的问题:生存权问题、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差异问题、地区差距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我们现在基尼系数是全世界几乎是最高的)。我们完全可以大力发展产业结构同时发展我们高新科技产业,才能使我们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使我们持续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问题要真正从我们的现实出发,从我们的相对优势出发,真正发挥出我们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够取得令人真正瞩目的成就。现在不仅是瞩目了,现在有些人在谈论所谓中国威胁论了,谈论中国是不是要把所有制造业全拉过来,当然从国际关系上带来一些问题,但从我们自身的民族利益上讲越多越好。这是发展战略问题包括企业、经济、地区战略。

三、 成本计算

第一、研发成本。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从研发角度讲大家都比较重视,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人家投资多少资金进行研发,从我们大企业开始更加重视这个事情,争取创造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再多再新都是好的,前提是这项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本是否是高于、引进的成本,引进时也要考虑是适用的技术还是不适用的技术;同时在创新问题上,创新的风险成本业需要考虑,研发成本本身创新风险成本这两方面都是后发优势问题。

作为落后国家、弱小企业,首先要考虑支付研发成本的能力有多大?研发成本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为成功率比较低,是非常费钱的事情。像世界瞩目的大的公司微软、IBM、摩托罗拉等都是花几十亿、上百亿美金每年技术研发投入,才创造出一些技术,如果有一些经费,我们并不是不搞研发,第一件事要做我们要更多的收集技术信息、情报,更多的利用现有的知识、公开的知识、公开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点研发,而不是更多的花钱投入搞一些基础研究,更多的让发达国家去搞。这个需要在研发和信息的收集问题上要有一个均衡,在经济上要有一种分析、考虑。

第二,风险成本,研发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而且成功率很低,研发的成功率仅3%左右,而且好多技术刚刚面世时,还有商业模式不成熟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比如说前几年我们看到网络技术刚刚形成,带来的市场泡沫,所带来的风险,那么多企业烧钱还没有找到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弱小企业,要考虑是否有那么多钱去烧,烧几亿对大的跨国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的投入,对于弱小企业相当于过去全部的积累。我记得清华的教授曾分析创新的成本和模仿风险:西方人最初制造原子弹所面对的风险,跟我们当年搞两弹一星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对于完全的未知数和一个已知数是不一样的,作为弱小企业需要思考风险成本问题,冷静分析市场,让别人更多的去投入,我们看准了商业模式我们根据市场再去投入,虽然可能会失去一些市场机会,毕竟做企业总要冒风险的,但是风险成本的代价确实是需要思考的,所谓后发优势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捷径而少走弯路,我们不能走太多的弯路,不能烧太多的钱,我们一定要确保成功,才能更快的发展,在技术创新的问题上也有如何发挥我们特殊竞争力的问题,怎么用更少的研发成本,更少的创新代价,来确保企业的持续的增长;

四、专业化竞争的发展战略

这不仅仅指发展中国家,但对发展中国家弱小企业,专业化竞争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国际管理学讨论国际竞争力时,有的学者提出一个概念:优势不是先天给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但是优势怎么能够创造出来?在一定意义上靠专业化的专研,专业化的竞争才发展出来的。

经济学的鼻祖:英国人亚当.思密在260年前写的世界第一本专著,第一章第一节讲的分工,也就是专业化。例子是针:铁匠从头打到尾做出一根针,后来分工,每个人做针的一部分,专业化出技术,专业化出熟练程度,专业化出低成本、市场的扩大,靠专业化创造优势。瑞士当年开始发展时,欧洲已经发展起来,它还是农业国,多年的积累多年的经营,除了银行业,多年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手表业,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领先,就是靠长期积累、经营才培养出一个企业,所谓核心的竞争力独特的地方。

我们因为市场经济刚刚开放,刚刚发展,机会比较多,投资哪都赚钱,因此在中国形成了形成一大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多元化不是指相关产品,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边搞电脑,一边开饭馆,这种多元化的模式跟我们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系。时至今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专业化竞争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世界几百强绝大多数都是靠几十年、上百年兢兢业业、目不斜视专搞一种产品、一类产品,才发展到今天,才有它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才有主宰市场的力量,才会去想去兼并别人而不是战战兢兢的被别人所兼并、淘汰,可现在我们的很多的企业经常不断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担心被别人所兼并、淘汰。而将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现在确实到了对很多企业来讲,要尊重经济的规律、市场的规律,轻副业突出主业的时候。

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可以来分析这些问题,比如一个企业有钱了,赚了利润,但是这个行业已经很满,竞争已经很激励,市场已经饱和了,钱往哪投?我想如果有钱至少两个东西可以投,一方面:如果有利润现在可以开始搞研发,怎么占领未来的市场、怎么创造出新的东西;第二方面:任何一个大的企业都会将一部分积累放在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资产上,以确保主业资金流动顺畅,任何行业都会高峰、低谷,都会有经济的波动,在好的时候可以积累一些资金,坏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弥补资金的不足。比如大的企业,几百亿的亏损,过几年又恢复过来,为什么?那时候可以把持有的副业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变卖掉来弥补主业的不足,这种不是多元化的经营,而是为了主业服务的一种资本操作。我们有些企业总是看着另外的市场好像空一点,自己市场已经饱和了,于是总是去寻求新的投资领域,而不是认真的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而不是认真的去通过长期的积累来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没有想到现在大家都竞争那么激励,等你进去时,别人也会进去,投资生效时别人也会投资生效。现在资本也很充足,所以现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下,不再有竞争不激烈,不再有挣钱容易的行业。今后的竞争,就看有没有专业化的一技之长,就靠有一些能够使市场特殊承认的优势,才能够真正站稳脚跟,真正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当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出现我们中国人的几百强,否则在一开始很弱小时就多元化竞争,可能又会走弯路、产生大量浪费。

讲这些问题都是基本主题。我们作为落后国家、弱小企业,面对更加激励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从自己的弱势和优势的分析出发,来制定我们的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当中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来充分发挥我们的现实的竞争力,一步一步赚了钱,我们能够积累,我们能够搞教育、科研,我们一步一步的成为高级竞争力的所有者。再也不能脱离现实:大跃进,洋跃进。在国际竞争如此激励,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化仍然在进行,我们还差距这么大,我们只有900美元,这些基本的建设要求我们只能走捷径,只能做赢家,只能充分发挥我们的相对优势,来克服我们的相对劣势,才能使我们经济持续的发展下去。

我们有很多发挥了我们的竞争优势的地方,看到非常乐观的前景,经济方面的前景。比如最近,我去了浙江衣物小商品市场,我看到我们中国货如此的便宜,什么是竞争力?不就是东西卖的便宜。即使有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后面也有成本的问题,成本很高服务质量提供很多还是亏损,那么便宜的东西还能赚钱、盈利,在国际市场确实看到这些竞争力,而这些东西往往是最现实的。那的人告诉我,很多外商在衣物小商品市场往自己的国家发货,其中有20多位阿富汗商人在往回运东西,连阿富汗的人都卖的起,这东西一定有竞争力。那些袜子、衣服、玩具、鞋、文具等尽管小,从头到尾我们中国人制造的,浙江今年出口增长20%几,而且在全国出口协会当中浙江占到85%,民营企业就是利用我们比较优势,相对优势,创造出了这些东西,确实使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中国的力量,包括发达国家怕也怕这些,国际开会经常讲为什么不是倾销,就是这么便宜?卖一双非常好的袜子卖10美分,但是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高的、洋的,但是一步一步怎么走过来,那就是竞争力,那就是我们中国现实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我们一方面有高级东西可以有导弹、卫星、电脑。这也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说我们是有导弹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我们既有导弹,将来有还会有飞船,又可以做全世界的袜子、全世界的鞋,中国才真正成为赢家。

我讲的主要部分是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未经本人审阅 记录整理:张双长 编辑: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