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郑捷:简单“经济人”的学术之路

2012-12-14
阅读:

六年清华,六年华大(华盛顿大学),辗转十余年仍然“留恋”清华,回归清华。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再到经济学助理教授,沿着“经济学”一路走来,这是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经管专递》记者与郑捷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学术人生的对话。 

郑 捷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那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1999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经管学院呢?

郑捷:相对你们现在来说,那个时候信息并不是特别流畅,作为一个刚刚从中学走出来的学生,我对各个领域了解也不是特别多。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也就是按部就班地走过来的。没有太多这方面的兴趣,唯一多的可能就是,在温州这样一个商业气息比较浓厚的环境下,周围的朋友可能经商的比较多,对经济的现实活动可能有一些更多的了解。当时还是主要参考了一下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意见,觉得学经济挺好的,因为比较实用嘛!另一方面我个人数学还不错,我想说不定还可以用一下,这也算是自己的一个比较优势。但是走学术这条路的话,其实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 

记者:那您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走学术路的想法的呢?

郑捷:进入大学以后,个性发展方面也比较成熟了,我逐渐发现我的个性不适合去业界工作。我不是一个喜欢受约束的人,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可能不适合我。那在这样的一个约束条件下,就把我的choice set变得很小。那我就想,要么就是创业,自己当老板,你没有任何的约束。要么就是做学术,时间上比较自由。当时基于家里有人创业,我想我可以走一条不同的路去尝试一下。我也觉得在清华六年的时间里面,我和同学、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大家都还挺喜欢我的,就说明我这人还挺好交往的,那我想以后和学生交往起来说不定也会,麻烦少一点吧! 

记者:在您的演讲“学术人生”中提到,博士毕业之后在国外有很多的interview,那您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回清华?

郑捷:其实在择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很多因素,首先是你会要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选择。然后在这个选择做好了的基础上你可能还要选择哪个学校。当时我大概拿到了国内十几个学校的offer,比如说北京的很多高校。主要是清华、人大这些学校的不同学院,其他的学校我当时也尝试了一下,比如说中央财经、对外经贸等。其他省份的学校比如说上海复旦,或者说更远一点的就是福建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当时国内大陆的高校主要的一个选择其实还是在清华和复旦之间。复旦的一个优势就在于上海离我家比较近,然后我又是南方人。清华嘛,主要因为这是我的母校。而且当时面试之后,白老师也跟我进行了很多次的通话,希望我尽快做决定。其实这两个学校之间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困难,更难一点的选择是在清华和香港的学校。国内很多人还是觉得香港那边,从学术角度来说更加容易出成果。当时我在香港那边的offer和清华的offer之间的选择做得很快,大概差不多我要决定答应清华的时候,收到了香港那边的offer,所以我基本上也就没有再考虑。毕竟,一方面我对香港并不了解,缺乏信息。但是我对清华很熟,之前在这儿待了六年,出国六年时间里面每年也都会回到清华来。

 记者:情感上是比较偏向清华的,对吧?

郑捷:对,如果你要说这是不是理性,其实这也是理性。你的效用函数里面,清华的比重肯定要比其他学校高很多。如果回国的话最后还是会选择去清华,不,回清华,应该这么说。然后是决定留在国外还是回国,这个选择其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觉得就我现在所看到的清华经管,它其实是一直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状态。就像钱老师说的,在未来的十年里,要把清华经管打造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学院,并且我们也确实是在朝这方面努力。如果要留在国外的话,那状态就会比较稳定,对年轻人来说,我觉得回国是一个机会吧,但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那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能力。

记者:听您的叙述,您的学术之路似乎一直都走得比较平坦,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吗?

郑捷:的确,我的这条路会比较平淡无奇,没有太多的波折起伏,就是这样。如果用我们的学术术语来说,就是我一直都on the equilibrium path就是在这个均衡路线上走。你完全不知道off equilibrium path会发生什么,有时候可能也不一定是好事,但是这就是我一路走来的情况。简简单单。

记者:您在学术路上走了这么久,肯定是有很多经验和感悟。做学术还是必须得喜欢它吧,不然做不下去吧?

郑捷:对,这个我完全同意。你做学术的话,智力是其次,兴趣是第一。有了兴趣你才会有随之而来的热情,然后你才会投入时间。其实你看咱们的这些刚回来的年轻老师,比如说,你看,我隔壁的这位老师他也还在办公室,其实很多老师这个时间点还在办公室(此时大约是晚上10:30),我不知道里面具体有多少是兴趣所致,但我觉得这个比例肯定要超过50%。

记者:那您是怎么发现经济学就是您的兴趣的呢?就是觉得,哎,这个蛮有趣的,我很喜欢。

郑捷:我不能保证说经济学会是我一生中最感兴趣的领域,但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我所发现的感兴趣的事情里面,很不错的一个。现在很多同学在职业规划上都有着共同的困惑,在兴趣的选择上会比较迷茫。这个其实就是接触的面太窄了,那你可能就会不知道你喜欢干什么。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钱老师经常跟我们强调,把面多扩大一点,多涉猎不同的领域,那你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你真正喜欢做什么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你喜欢做不少事情,但是里面可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作为你的职业。就比如说,我不仅仅喜欢经济学的研究,我还喜欢玩游戏。但是如果你把玩游戏这样一个爱好作为一个职业的话,那我觉得就不太现实。然后我也喜欢自己写点小说,但我觉得如果让我沿作家这条路去发展的话,这对我来说是没有比较优势的。

记者:聊完了过去再说说现在,在清华当老师给您的感觉和在国外做助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郑捷:嗯,会有不一样的地方,首先会感觉很亲切,因为毕竟是回来了嘛,在他乡异域的感觉肯定是和回到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回到自己的母校的感觉不一样,你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你在国外的话就一直会觉得你是客人,即使你在国外待了很多年,这种感觉也不会消失。这个感觉上的差别很重要,这个差别其实会导致很多不一样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我是比较恋家。我在国外待六年时间,每年暑假基本上都回家待好长时间,然后每次回来都会路过北京,都会回清华看看。

记者:因为我们这次的采访主题是职业生涯,所以想问一下,您觉得职业是可以规划的吗?

郑捷: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保留意见。只有当你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然后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这时才是为未来去规划的最佳时刻,而不是说从一开始你就想着去规划,因为那有可能就是盲目的或者说缺乏效率的一个规划。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名人的传记里面发现,规划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人生路上有时候就是柳暗花明。如果你之前在什么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去规划,有可能你也规划不出来什么。有这个准备是可以,但在没有一定的信息基础和对自己有一个足够的认知的情况下直接去规划,我觉得可能也达不到规划的目的。如果有同学打算做学术,那么第一点就是一定要有兴趣,你是真正喜欢去做这件事情,不然的话,别人觉得很享受的事情对你来说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对你带来完全负面的影响。如果很享受你就会花更多时间去做,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你就不想去做,所以这个兴趣是最重要的。第二点就是关于选题,你应该选一个重要而又有意思的一个题目,重要,你的工作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你觉得有意思的话,就容易在这个工作中显示出你的学术能力,同时你的工作也会对社会带来理论或者现实的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我觉得一个好的学术作品应该是既重要而又有趣。

记者采访手记:

采访郑捷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仿佛是在和一位学长聊天一样,他毫无教授的架子,脸上挂着的永远是温和的笑容。不过说实话,虽然采访的气氛如春风拂面,采访的过程却让我步步惊心。一个接一个学术名词的出现,如“choice set”、“utility function”,都会让我在心里小小地感慨一把:“还好选修了中微啊。”不愧是在经济学之路上走了十几年的资深学霸,散发出的气场让我等学渣顿时觉得hold不住!温和的笑容、谦虚的态度、强大的气场就是郑捷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不过,这些脱口而出的名词的背后,代表的应该是一份对学术最恒久的热爱与坚持。因为喜欢,所以从事,因为从事,所以更加喜欢。我想这或许是职业生涯最好的状态吧!(供稿经管专递学生记者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