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刘玲玲:真理·爱·美丽

2010-12-30
阅读:

个人简介

刘玲玲,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1982年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1998年5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5月至今,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公共财政、税法和税制、宏观经济、农村经济与财政政策、转型经济与现代化理论、经济博弈论与财政体制的设计。教授课程有公共财政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

发表论文专著有"分税制下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财力变化"(税务研究,4期, pp. 12-17, 2010);“建立我国财政收入能力测算体系”(税务研究, 3期, pp. 26-29, 2007);“人民主权—财政体制设计的逻辑起点”(财政研究, 11期, pp. 2-4, 2005);《中国公共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等。

2007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曾获2006国家统计优秀论文三等奖,2006清华大学教学成果最高奖,2003清华大学教书育人模范奖,2000年获清华大学“教师之友”奖,1999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优秀教师奖,1997清华大学杰出教师二等奖。

刘玲玲:真理•爱•美丽

时常在校园里碰到刘玲玲老师,无一例外,她总是妆容精致、衣着典雅。时而立领盘口、时而锦绣丝绒,无论款式色彩,都搭配精巧、浑然天成。难怪她多次被评为“最佳着装教师”,也常被大家誉为“完美女人”。

不过,你若以为“完美女人”只是以美取胜,那么你错了,她更主要的头衔则是经济学家,一位在长期被男性雄踞的经济学圈子里颇占一席之地,且长于研究宏观经济和农村问题的女经济学家。

冬日的一个上午,在她温暖的办公室里,我们对面而坐,听她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些人物那些精神

“可以说,父亲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奶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谈起家世,那绝对是段传奇。

祖父曾是上海滩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办纱厂,经营丝绸,生意远及东南亚。他为人仗义,有胆有识,曾在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事业中奔走呼号。后来,又积极加入共产党,投身地下党组织,利用身份优势,为革命募集了大量装备物资。虽然祖父过世得早,但他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全家几代人。

祖母当年家境优渥,受过基督教的洗礼,既悲天悯人,又精致优雅。虽然后来在战火硝烟和时代剧变中饱经亲离子散和颠沛流离,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却从未改变。

“她的穿着永远笔挺合体,服装的颜色和手提包的款式永远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柜子里的衣服鞋帽全部是按照四季搭配好的。她在很多年前就教导我们,要对生活有信心,要内心坚强,要活得精致,活得美丽。她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就代表她的内心,每天走出来,让人感觉特别精神,特别阳光,就说明她是站着的,是向前走的,是有尊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长大了不自觉地就会像奶奶。”的确,刘老师从来都容颜温润、笑声清朗,玲珑的身影和轻盈的脚步中,丝毫看不出已过知天命之年。

父亲一生更是刀光剑影、戎马倥偬。在祖父的引导下,父亲十五六岁就参军入伍,跟着陈毅元帅当警卫员。由于幼时就读上海贵族学校,他举止得体,英文流利,所以被陈老总着力培养为特务连的“特工”,专门执行暗杀汉奸的特别行动。发报、开车、射击、甚至开坦克,他样样精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生逢乱世,亲历了国之不兴,列强欺侮的年代,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整个民族能站起来,不再被人欺负,让更多的人都能生活地更幸福,也更有尊严。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父亲转业到北大荒,从此一家人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

回忆起父亲,刘老师的话格外多,神色中甚至流露出几分少女般对父亲的崇拜。“我们虽然是军人家庭,但是环境特别民主,思想特别自由,气氛和谐关爱。父亲经常在家里办学习班,让我们姐弟五个自己备课,自己讲。大家讲美学、讲文学、也谈哲学,全凭兴趣。我觉得这应该算是父亲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到最后,我们几个不管学什么专业的,都成了大学老师。”讲到这儿,她忍不住笑弯了腰。

刘老师认为,正是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激发了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当时与她合作最多的姐姐,现在也早已成为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名教授,姐妹两个仍在就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著书立说。

除了素质教育,父亲还极其倡导“爱的教育”,希望大家能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父亲一生历经磨难。文革期间,即使已经被(造反派)打,但依然告诉我们不要仇视他人,因为这种荒唐的年代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大家会恢复理性,人们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爸爸55岁就去世了,我真的觉得无法接受,但他说,‘你必须接受,生命无论长短,只要活得有价值就是值得的。’临终前,父亲忍受剧痛也不肯打杜冷丁,他要保持大脑的清醒。他是吹着长笛,谈笑风生地离开我们的,他一定要把最美好的形象留在我们心中。父亲的豁达,面对死亡的淡定,和富有哲学色彩的人生,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尽管我们这一代也不容易,下过乡,插过队,也有过很多迷茫,但是因为心中始终有爱,我总是从心底里感到快乐……”

刘老师微笑着,眼角却似有泪水滑落。这时,窗外的阳光直射进来,照在我的脸上,她赶忙扶了扶金丝边眼镜,起身将白色纱帘轻轻拉上。

追求真理乐之好之

“你问我为什么要一直不断地读书?我觉得第一个念头就是追求真理。”

单从外表,你一定看不出刘老师当年竟对科学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

17岁那年,她与千千万万的高中生一样,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东北林场去插队。在扛木头、干农活之余,她经常利用从《十万个为什么》里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测试土壤里氮磷钾的含量和酸碱度,并且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读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当时学的其实是科技哲学,研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这个专业对我影响特别大。至少在大学毕业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都一直在关注科学的发展,并对科学史、科技发明与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作了专门的研究。虽然后来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但那段时间绝对是科学发烧友。”

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了6年书以后,她与自己的学生一起,走进硕士研究生的考场,并在而立之年重返象牙塔。先是在母校攻读经济学硕士;后赴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肖前先生攻读哲学博士;又在清华经管学院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并留校担任经济系教授。

问她为什么在工作多年之后又重返校园,并在那个“女博士”并不多见的年代不断刻苦攻读,她说,“第一个念头就是追求真理”。

“我对所有东西都感到好奇,总觉得自己知识不够。这一点直到现在也没什么改变。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一有时间就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或是逛逛书店,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一是好奇心使然,再就是宏观经济本身面就很广,要想胜任工作,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只能不断地学习。”她语速飞快,神情简单而纯真。

的确,听过刘老师课的人对此都深有感触,曾有同学用“信息量大、底气十足、很给力”来评价。课堂上,她时而“周游”列国,指点江山;时而穿越时空,纵论古今;从农村到城市,从地方到中央,鞭辟入里,气势如虹;遣词用句专业精准,诙谐时尚,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令人忍俊不禁。

“我觉得我的一生特别幸运。一是从小受到的教育,再一个就是我身边的人。比如我的父亲、我的老师,还有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他们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热爱生活,一生勤劳,为了真理而真理,为了学问而学问。”

“而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务实,反而对精神的追求变少了。所以他们上一代人的人格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的幸福感特别强,原因还在于我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而且对生活,对生命,对很多东西的认识,很明确,也很豁达。”

刘老师计划,等年纪大了,就写本书,专门讲讲她所认识的那些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们,让更多人从中受到启发。

行者无疆爱者无边

“我们这代人内心都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光明梦。我愿意用脚去走这样一条路,是因为这样心里踏实,最朴实,也离真理最近。”

中国农民人口众多,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一定离不开对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我应该说差不多有10多年了,就是走街串户地去看农村、看工厂,跟机关干部、村长支书聊当地情况,看看我们提出来的想法和政策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有些地方我会追踪很多年,只要有机会就去。”

从2000年开始,刘老师每年都组织学院的本科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如果算上1998年承担科技部重点项目时第一次带学生下乡调研的经历,她在这条“用脚书写经济学”的路上已经走了12年,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在她倡导的学生社会实践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还要数从2006年开始的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在汇丰银行的资助下,2006年至2008年,学院连续3年派出610名师生分赴西北、东北、中部16个省区的72个县,走访440多个村庄、5100多家农户、150多家企业、150多家金融机构,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以了解农村、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具体需求。同时,名为《行胜于言——汇丰—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中国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文集》以及教师们撰写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两套丛书分3期出版,收录了历年的调研论文和学生感想。

在调研的基础上,项目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试点设立了“小额信贷试验基金”,为当地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以及市场信息、公共知识、技术培训等非金融服务。

刘老师笑言,这个小额贷款就是为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招聘的信贷员都是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年轻姑娘。除了放贷,她们还帮助农民解决邻里纠纷、婆媳矛盾,通过点滴小事真正贴近农民,与他们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使放贷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农民受益。

有人称她为“穷人的经济学家”,她坦言,无论从感性角度还是学术角度,她都对穷人有着一种天然的关注。尤其在中国,如果农业和农村不走向现代化,不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如果近八亿的中国农民还不富裕,中国就依然是个贫穷的国家。

对于为何要选择“行万里路”这样最艰苦的方式,她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博士导师肖前先生的鞭策。先生生前经常鼓励她要多到农村,多到实践中去调查,只有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再逐渐升华到理论,才能做出真正的学术精品。

“另外,我们这代人内心都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光明梦。就是为自己想得少一点,更多地考虑周围的人和普通百姓。看到大部分人都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可能就是自己最高的幸福。”“我是个不怕吃苦的人,就是比较勤快,不惜力气,我愿意用脚去走这样一条路,是因为这样心里踏实,最朴实,也离真理最近。”她的语气坚定而真诚。

刘老师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我们的时代经历了一些动荡,多年的贫穷和物质上的匮乏,使得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不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从而无法通过一种健全的制度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来确保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所以,我们这代人是过渡的一代,是承先启后的铺路石,不大可能出现大师,因为我们不具备成为大师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对后人有所启发,也会感到很满足。因为你已经尽力了,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所有帮助你的人和教育你的国家。”

未雨绸缪审慎乐观

“按照我们预定的目标,如果不打仗,不搞阶级斗争,不折腾,30年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该是能够实现的。但我们依然要未雨绸缪,要为未来留出发展和纠错的空间,才能应对温总理所讲的‘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

作为宏观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刘玲玲教授对于时下的各种热点经济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解读。

对于目前大中城市房价的居高不下和快速增长,她认为,应该把房地产市场分成两部分。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政府的保障房体系。其中包括: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为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同时大量开发限价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等。另一方面,对于位置好、档次高的商品房、公寓和别墅等,可以通过征收房产税,增加持有成本等方式来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

针对现阶段我国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以及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刘老师坦言,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全局性的,也不是恶性的,不会出现需求全面扩张,因此是可控的。分析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她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各国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流动性增强,这些资金在短期内不能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从而造成一些资产和商品的价格上涨。第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对中国而言,人民币虽然在海外升值,但所购买的原材料价格的涨速超过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所以进口的商品还是高价格。第三,人工、土地等资源成本的上升,这是每个国家在结构调整中都会面临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通货膨胀,还得从源头上入手”。首先是技术创新。即提高生产效率,抵消部分人工成本。二是振兴实体经济。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资金向实体经济、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倾斜,从而避免大量游资炒作房产,甚至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的现象。而进口的部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进口替代来解决。另外,就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国际游资充裕、热钱涌动的情况下,保持汇率短期内基本稳定,避免对货币政策产生太多高压,比较有利。总的来说,通过技术创新和振兴实体经济等手段扩大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增强购买力,以促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采访最后,我请刘老师展望一下二三十年以后的中国经济。

她说,“按照我们预定的目标,如果不打仗,不搞阶级斗争,不折腾,30年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该是能够实现的。但我们依然要未雨绸缪,要为未来留出发展和纠错的空间,才能应对温总理所讲的‘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

她认为,总的来说,中国可以站在全人类的肩膀上,借鉴西方社会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经验,再加上我们自身的优势,应该说前景是值得看好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问题、老龄化等更多的社会问题日渐突显,如何设计更长远、更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仅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同时也为经济学人提出了更深远、更迫切的研究课题。

“现在唯一的忧虑可能就是我们研究的某些政策和制度,进展得还有点慢。包括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政府应该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品与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够均衡,水平还比较低,老百姓的日子还不够宽裕,还有几千万生活在绝对贫困线(按照目前每人每年1196元标准计算)以下的贫困人口。所以,要想让普通百姓都能更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中,刘老师多次用到“尊严”一词。也许,生活得安宁、富足,并自由地拥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也构成人们生而为人的一种尊严。

(注:被访者直接引语略有删节调整。)

撰稿:张云阶

时间: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