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听许成钢课程:于历史长河看制度演变

2012-03-27
阅读:

“我和一些历史学家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我这门课的讲法足够大胆。”许成钢教授如是说。

在经管学院新开设的课程“中国与世界:制度演变”中,学生们跟随许成钢教授一道回溯世界历史长河,检讨政治、经济制度的兴废变迁。“这门课的关注点是制度的演变,因而将略去制度之外的历史细节,仅保留制度框架。”许成钢教授说。在24学时里,课程将涵盖产权制、法制、宪政、民主制、共和制、封建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威权制、集权制、政党制、市场经济、中央计划经济等制度在历史中的流变,而种种制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则在东西方历史的具体语境中呈现。

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许成钢

许成钢教授在广义上使用“制度”一词,“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人际互动的约束,均衡状态下的社会契约。”他的阐述很有经济学味道。接着,许成刚教授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检视了这门学科可以为研究制度提供什么见解。“在满足一系列假设的条件下,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告诉我们,完美市场能得到的一切正是完美政府能得到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熟悉新古典经济学的同学们纷纷点头。“而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激励问题时,可以用契约来解决。契约理论也正是经济学的一个卓有成效的领域。但是,”他话锋一转,“制度涉及许多比契约更广泛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我们这门课要借鉴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理由。”

于是许成钢教授带着大家读起了历史。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理性人行为建模的学科,是抽离了具体语境的,然而要理解权利和权力在社会中的组合和流动,要体悟“人的境况”千年来的变化,就不能不把眼界放得更宽,投射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历史之上。“这门课的方法论是对制度演变进行实证比较。社会科学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当是事实,而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一些错误概念和理论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许成钢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

中西方历史被以快镜头的节奏播放。欧洲从雅典民主制、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到君主制—共和制,再到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宪政,千年风云瞬息过眼;中国从周之封建到绵延两千年的帝制,百代兴亡顷刻呈现。不拘泥于细节,只专注于根本性的变革,令同学们大呼过瘾。许成钢教授时刻保持着比较的视角,把中西方历史加以对照。课程将比较中西方历史上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人事制度、土地制度与产权等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得到真知灼见。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研究制度的演变呢?“今日中国的制度从何而来?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制度改革非常困难?”许成钢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而制度的演进又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今天和明天往往取决于昨天。因此要搞清楚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就必须考察我们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许成钢教授微笑地说。毫无疑问,对现实的关切是这门课的特色,也是吸引经管学院的同学们在明媚的春日下午来到课堂倾听、思索的理由。(作者 经91张庆)

 

 

许成钢 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韩国首尔大学“世界级大学”教授。1982年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现任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2012年春季学期,许成钢教授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讲授“中国与世界:制度演变”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