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态度——对话杨斌老师

2012-04-06
阅读:

 

杨斌教授在课堂上

关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本门课程重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深入浅出,可以由小见大,可以举一反三。这门课程从9年前第一次在清华开设。虽然课程中所讨论的背景、领域——从最初带有一定专业色彩的“信息管理中的伦理选择”(Ethics in IT Management)到后来更偏向管理角度的“组织决策与个人成长中的伦理选择”(Choice Points),一直到今天,复归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越来越淡化,课程的定位则越来越通识化。今天的课名中明确了“批判性思维”,但是这其实是这门课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变的强烈特色——着力培养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这里的批判性思维,绝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习惯,与品格。

我院本科生刊物《经管专递》记者就此与杨斌老师展开了对话。

 

记者:作为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您觉得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还存在哪些地方需要补足,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杨斌:我还是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谈吧。作为一名授课教师看目前的培养计划,明显发现通识的内容较之原来的培养方案有了一些增加。当然,根本上,这不是包括哪些课而不包括哪些课的问题,那只是个衍生的问题。真正根本的问题是,本科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在通识和专精之间的平衡、取舍。总的感受是:通识教育的推动,着重于完整教育,应该是整个大学的事儿,一个学院做,难度很大,很费力气,真不容易。

如果套用那个T的角度看人才,站在“那一竖”的角度,人们常问,你是什么专业的,你能干什么活儿?而其实“这一横”的内涵,更多决定着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不是个知识分子。清华招收进来的本科生,在通识“这一横”的方面能否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在“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中有所建设,为15-20年后的推动社会改变面貌打下领导者的素质基础,挺重要,而这些培养计划中的新课程,希望能够多起点儿作用。

对经管学院本科生来说,也许更难的一点是,往往大家(或者大家的父母们)是冲着一个“回报率高并且回收期短”的热门抢手专业来填报大学专业志愿的。所以难免在修这些课时脑子里浮现出个大大的问号“学这些干嘛用啊?”如果深沉点儿还可以追问的问题是:BEING确实很重要,但是上课能学到吗?能改变吗?

但总得干起来,朝着这个方向努把力。

记者:您教授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也是经管本科生改革课程的一个部分,您觉得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是什么?它能给本科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杨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有它的前世。从2003年春季第一次给本科生中的60人选修,一直坚持了8年。希望通过一些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思考一些“大”而“无用”的问题,审视我们熟视无睹或者深以为然的基本假设。从今年春天开始成了一门大课加小班研讨,刚刚开始,诸多不成熟,很需要改进。如果有同学能够“读了”、“听了”、“想了”、“说了”,也许会有些“变了”。也许,这事儿,不着急(也没法着急)看结果。

我还是分享常跟同学们说的四个字:反躬自省。这课,无法影响和改变那些不打算认真严肃地思考和对待自己的人生、自己周围的人的命运、自己与社会和世界关系的人。这门课不打算培养也培养不了哲学家、哲人、道德评论者、道德达人,这门课希望持续生发出些“想法不普通”的普通人。

记者:有的同学觉得这门课程和大一的西方文明课有某些相似和联系之处,包括阅读书目和考核方式,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您是如何协调两门课的关系的?

杨斌:我这门课排在后头,也读经典,也谈先贤,也讲体系。从我的初衷是,要强调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反省。但这些需要在具备一定的“常识”基础上。目前这两个学期,在“常识”基础具备上花的气力,大过批判性思维的部分。也许今后可以逐步过渡。心里有点儿怕,就是同学们没有看怎么办,所以难免课堂上讲得多了一些、全了一些。这就有些违背思维类课程的焦点了。还好,不少小班研讨的co-teacher们很棒很洒脱,在这个创业阶段补足了这一点。尤其感谢许家馨、张晨、章雳珺、王宇天等同学(没点到名字的贡献更大)的极有创造力的付出。

钱颖一院长这几年去听过好几种版本的我的这门课,也给过我不少有益的反馈。比如我最初50人左右规模的课堂使用一些案例,他就来跟我探讨本科生对案例的接受度的问题;我对于学生阅读原典动力不足产生动摇,他也鼓励坚持希望能够带来风气的改变。去年5月他还请了哈佛Michael Sandel教授专门来我的课程中插播了挺精彩的一节。姜朋、周光等老师也给了不少帮助。

从道德推理的教学法上,每一节课,我们都希望把经典的先哲睿思与鲜活的当下现实联系起来,建立相关性,打消间离感。很多例子都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讨论起来却像是延续已经进行了几百年的道德省思。能力有限做得还不成熟,但感觉这会是努力的方向要坚持。

记者:您对“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CTMR)这门课有什么希望?

杨斌:也许清华应该有10-20门“道德推理”课程,有不同的侧重,供同学们选择。目前这门侧重了“伦理与政治哲学”,未必同学们都喜欢。其实,大学里头的什么课程,都是很好的“批判性思维”的园地,所以这门课未来肯定应该会去掉这五个字。

还有就是多几位老师,小一些课堂。我是很希望能成为小班教学的老师,但是目前仍然坚持在大课堂的讲台上。

记者:对于教育改革您还有别的见解吗?

杨斌:教育改革,兹事体大。百年树人,第一责任。我的本领,离你们的要求比,很多时候让我总想起一个“勉”字来。从我教书来说,但求兢兢业业,不误人子弟,并对推动思想解放和思考独立,推动学生成“人”成“家”有些用处,就多一份心安了。

 

杨斌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哈佛-清华-中欧合作SEPC(高级经理人课程)项目联席学术主任。

(供稿《经管专递》编辑沟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