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激情创业 张弛有度 ——记MBA1998级羿平

2013-06-11
阅读:

羿平,1990至1994年就读于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8年就职于秦皇岛港务局。1998至2000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至2001年就职于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1至2008年就职于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2008年10月创立和致众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任中国区总经理,专注于人力资源业务咨询外包服务。

走进羿平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上有序地摆放着文件和电脑,转椅背后的书柜里整齐地码放着专业图书,一台健步机占据着办公室的一角;办公桌对面是温馨的会客区,而开门正对的一整面落地窗将这有限空间无限地延伸出去。

刚刚开完会准备接受采访的羿平走进办公室,齐耳短发、金丝眼镜,成熟、知性。无需过多寒暄,她将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语调轻柔又不失条理。

挥之不去的MBA情结

1993年秋天,天津大学校园里张贴的一则招聘启事格外引人注目,在当时月工资通常只有两三百元的年代,宝洁公司以上千元的月薪招聘管理培训生,吸引了1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应聘,即将从天大造船专业毕业的羿平也是其中的一位。竞争残酷,几轮面试淘汰之后,只剩下前5位得以继续角逐,羿平榜上有名。最终,宝洁只录取了其中的两位同学,她遗憾出局。

90年代初的中国,大学生还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虽然冲击外企失败,羿平还是顺利地被分配到秦皇岛港务局,拥有了一份令不少人羡慕的工作。然而,之前那次应聘经历始终萦绕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一方面,她认为能够挺进最后一轮面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不差,应该能够适应更具挑战的工作;另一方面,当她获悉宝洁把录取的两名员工送到香港攻读MBA课程,激起了她的好奇心:什么是MBA?为什么要把过五关斩六将选出的人才送去读这样一门课程?

其实早在大学期间,理工科背景的她就对管理学格外感兴趣,还特别选修了一门管理概论的课程。进入港务局,羿平首先做的是造船监理工作,庞杂的造船流程使她越来越理解“管理里面出效率”这句话。企业管理得好,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在一次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中,羿平发现他们的管理方式与国内差别很大,这让她对日企的管理文化产生了好奇,于是,她找来很多有关日本企业管理方法的书籍学习,自学过程中,她更清楚地意识到,管理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从那时起便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管理一家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家企业蒸蒸日上。

终于,一次偶然成为羿平圆梦MBA的契机。1996年底,一次工作会议过后,她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一张报纸,目光马上被一则1997年全国首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入学联考的消息吸引。眼看这一次的考试即将举行,报名也来不及了,她下决心一定要在1998年参加MBA考试,而且要考就考最好的学校。

笃定这一信念,羿平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工作之余,她托北京的朋友买辅导材料,花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习。好在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都在自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为备考打下不少基础,最终,天道酬勤,羿平顺利地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去北京读书就意味着放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对MBA这种新兴事物完全不了解的父母和亲友并不赞成她辞职去读书。但羿平不能无视父母和亲友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她没钱交学费。工作后,她把全部工资都交由母亲保管,自己没有任何积蓄,3万块钱的学费不是一个小数目,短时间内凭自己不可能筹到这么多钱。

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提早结婚。因为只有结婚,父母才能毫无保留地提供资金支持,她才有机会凑足上学的费用。在丈夫的支持下,他们仅花1000多元照了一套婚纱照,并参加了秦皇岛团市委组织的集体婚礼。羿平带着剩余的结婚款项南下,开始了两年的清华求学之路。

清华园里的一片蓝天

第一天来清华报到,正赶上课间,同学们骑着自行车,一阵风一样地从一个教室赶往另一个教室,这让在国企工作了几年的羿平感触很深:“不愧是清华,同学们时间抓得真紧。”

清华园里朝气蓬勃的精神感染着羿平,早上七点半上课,晚上九点下课,她也像开学第一天看到的同学们那样,风驰电掣地骑着自行车……MBA的第一年就这样匆匆而过,突然有一天,骑着自行车的羿平抬起头,突然发现头顶的天空那么蓝,那么耀眼。“好不容易来到清华读书,难道时间就只是在埋头读书中度过吗?”她开始考虑除了用功读书以外,该如何利用剩下的时间充实提高自己。

1999年,羿平参与到经管学院与远卓咨询合作的为中远提供战略咨询的项目中。项目涉及到战略、组织、财务、流程管控等好几个管理模块,羿平当时参与的是组织模块,生性认真的她,为了完成好老师交给的任务,对组织架构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琢磨,这一琢磨就是十几年。

激情开启创业之门

2000年,羿平从清华毕业。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她发现只有具有挑战性、令人兴奋和有成就感的工作才能吸引自己长期为之奋斗下去,咨询行业恰好满足了她的职业兴趣。由于对人力资源咨询领域尤其感兴趣,她向美世咨询投了简历,但却石沉大海。阴差阳错,时隔一年,美世通过猎头公司找到已在三星工作的羿平,邀请她加入。

终于圆梦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羿平,随着接触的企业越来越多,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除却运营、财务、资本运作等这些“术”以外,人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是否把他们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才是管理中最有价值的地方。”随着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羿平的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出色。

2005年,美世决定向亚洲推广HRE业务线,并安排羿平负责中国业务线的相关工作。HRE是美世在1998年建立的一条业务线,全称为Human Resource Effectiveness,即人力资源有效性。当时,这条业务线在北美和欧洲都有了相当成熟的发展,但在亚洲还鲜为人知。从刚接手工作时的孤军奋战到将业务拓展到大中国区的香港、台湾、深圳、大连等多个城市,羿平仅用了三年时间。

正在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美世为维护一定利润,提出保持已经成熟的业务线,对于像HRE这种还处于投入多、产出少的发展早期业务忍痛割爱。而对羿平来说,她必须再一次面对职业选择:放弃HRE,回归传统咨询;或者离开已工作了八年的美世,自己创业。

在负责推广HRE的几年中,羿平认真研究了这项业务在北美、欧洲的发展趋势,并对亚洲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她预感到它大有前途。“当时的中国,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还是岗位定编和薪酬福利。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一定会提高,传统咨询将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羿平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是高薪、驾轻就熟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市场洞察的坚持,但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她回想起在清华第二课堂听宏基创始人施振荣先生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施先生硕士毕业后加入荣泰电子公司任设计师,1976年公司陷入经营危机,三十多岁的他怀揣对技术的热爱开始创业。而现在已为人母的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一直以来,清华都是羿平的营养池,她决定回清华找老师们聊一聊。在与高建、张德、曲庆等几位老师聊过之后,她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将多年来对管理一家企业的执着与热情付诸实践。

2008年,和致众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起步阶段,公司没有品牌影响力,只能靠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单,逐渐赢得口碑。

为神东煤炭集团做人力资源咨询是和致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该集团位于陕晋蒙三省交界处,十几个煤矿分布在200平方公里范围内。“那里风沙大,走在路上都要把脸蒙上,进到办公室一掏兜,都是沙子。”羿平比划着当时的动作,“水果蔬菜奇贵,物价特别高。”但和致团队在那里一扎就是一年多,对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得不一遍遍地重复,“如果最后拿到的报酬是1的话,那么团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几倍于此。”她说。

忙的时候,她曾经三个月没有回家。实在想念孩子,就托同事把4岁的女儿带来,本打算白天工作,晚上陪女儿,结果因为一直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女儿常常就在会议室睡着了。“孩子在我身边待了两个星期,基本上没跟她玩。”她遗憾地回忆道。

经过五年的努力,现在的和致已经在烟台、西安、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置分支机构。2011年与甲骨文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成为其在中国唯一一家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HRBPO)合作伙伴。

“所以,对于学弟学妹来说,一定要聚焦自己的特长,不要受到头衔和薪水的诱惑。因为如果不是兴趣所在,再好的待遇都是暂时的,你的职业倦怠期会来得特别快,结果在工作上朝三暮四。只有在一个行业里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收获。”羿平认真地说。

拼搏也要张弛有度

随着事业的开展,羿平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但她却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说到如何练就这种心态,羿平不禁又回想起那天在清华抬起头看到的蓝天。从那时开始,她尝试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要做的事情还是那么多,但心态改变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彻底不一样了。她渐渐发现,原来除了知识以外,清华还给了她更多的东西,比如珍贵的友谊,虽然已经毕业多年,同学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建立微信群,至少一个月就会有一次聚会,同学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许多人都成为了羿平的客户和供应商。

现在的羿平有两件事情绝不耽误:健身、顾家。工作再忙也要锻炼身体,周末也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特别是女儿,她觉得自己亏欠女儿太多。或许是了解妈妈工作太忙的缘故,女儿从小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羿平说,她从不刻意逼迫女儿学习,游泳、绘画、英语都是女儿主动提出要参加的兴趣班。羿平希望女儿能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懂礼貌,乐观,宽容大度,“这比任何的学历、证书、物质条件都更加重要。”

随着女儿逐渐长大,事业日臻成熟,羿平越来越觉得,人一定不能偏颇,生活、学习、工作,哪一样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兼顾并且处理得当,才能称得上是一段完整的人生。

采访时间:2013年3月14日

采访地点:第三置业大厦和致众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采访人:王万忻、毛咪濛濛、张爽(学生记者)

撰稿人:张爽(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