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圣经的故事》

2010-08-26
阅读:

迄今为止,全球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是《圣经》;同时,它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据考证,《圣经》是由36-40位作者历时约1600年写成的。这些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写作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圣经》各卷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就在各犹太会堂和基督教堂传读。《圣经》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以后会汇编成册,神奇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惊讶地发现这些跨越66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非常和谐地浑然一体。

如果把《圣经》仅仅视为一部宗教教义,那就过于局限了。其实,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圣经》打下的深深烙印;西方人士的日常生活中,也闪现着它的影子。在西方国家元首的就职典礼上、在庄严的法庭上、在神圣的婚礼上、在肃穆的葬礼上,《圣经》都被庄严地捧着;在大街上,在旅游的休憩处,时常有人手捧《圣经》弘扬其教义;许多家庭都备有一部《圣经》,家人言谈中也常常引用其中的话或典故。

《圣经》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歌、格言、小说、戏剧、史书和谚语等体裁。《圣经》中的小说与戏剧部分朴实生动、形象逼真、情节曲折,对西方的文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欧洲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如《失乐园》、《天路历程》和《复活》等。英国学者麦考利曾经这样说:“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作品都毁灭了,只剩下英文《圣经》这部书,那么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量显示出来。”同时,《圣经》还是美术、建筑、音乐的创作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把《圣经》当成生命的寄托、最可信赖的伙伴。

在该书的教义与启示部分,有丰富的关于日常事物的比喻,而且措词浅白,使读者易于理解。从“山上宝训”和《新约·哥林多前书》中,读者可以体会得到。

在著名的“山上宝训”中,耶稣这样总结自己的全部人生哲学。“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而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该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在《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中,有这样一段动人心魄的经典教义: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段简约的文字,对一代代读者的心灵来说,是深深的慰藉与谆谆的劝诫。

对于日渐融入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中华民族来说,了解《圣经》的内容,是实现跨民族沟通的捷径。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对中国读者来说,《圣经》原著有些过于复杂难懂。房龙的《圣经的故事》一书,在最大限度保持原著内容与风格的前提下,将该巨著通俗化了。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人,历史学博士,著名学者、作家。他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漂泊的一生中,他苦练写作、勤奋著述,独立完成了40余部著作,代表作有《宽容》、《人类的故事》等等。他多才多艺,精通10种语言,擅长拉小提琴与绘画,他为自己的许多著作亲自绘插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钱满素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房龙:“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大众读者了解《圣经》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书中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以及犹太人的起源和他们的命运,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的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圣经的故事》既忠实于原著,又有作者朴素、睿智、独到的观点,使《圣经》中纷繁的人物、深奥的教义、无数的阴谋和战争,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之下变得清晰又吸引人。

作者自己这样描述《圣经的故事》的全貌:

“《旧约》写的是一个沙漠部落的故事。这个部落的人在流浪了多年之后,终于在西亚的某个角落得到了一小块土地。他们在那里安顿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新约》只围绕一个人物,它讲述的是拿撒勒农村一个木匠的故事。这个木匠出身卑微,对生活一无所求,却献出了一生。比耶稣的故事更有趣的,可能会有,但我从来没有读到过。”

作者反复声明,自己并不是在写一部新版的《圣经》。“我只是把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告诉你……如果我的这本小册子能使你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研究那些充满智慧的比喻,理解那位最伟大的导师的远大眼光,我写这本书就算没有白费力气。这就是我努力想做的一切。”

房龙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知识广博、富有真知灼见,文字深入浅出、通俗优美、轻松风趣而又发人深省,贯穿着理性、宽容和进步的思想,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他的文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的《宽容》一书早已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已故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房龙的作品“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读他书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房龙先生归隐道山已逾半个多世纪,一代代的读者还在捧读他的大作,倘若房龙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应该会非常欣慰吧。

徐璐撰稿

附本书概要:

第一章 《圣经》的来历

《新约》和《旧约》的由来,以及《圣经》在历史上的遭遇。

第二章 万物起源的神话

犹太人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第三章 犹太人西迁

埃及金字塔建成多年之后,犹太人在亚伯拉罕带领下,从阿拉伯荒漠的边缘出发,冒险西进,寻找新的牧场。

第四章 从奴隶到总督

经过长期漂泊,犹太人在埃及找到了新的家园,他们的亲戚约瑟在埃及身居要职。

第五章 他乡难留

犹太人本是淳朴的牧民,不适应异乡的城市生活。他们很快成了埃及人的附庸,失去了自由和独立。他们被当做奴隶,为埃及国王干活。

第六章 逃出埃及

情况越来越糟,好转的希望十分渺茫。为了不再沦为“外来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英明领袖摩西决定带领人民离开埃及,寻找新的家园。

第七章 先知摩西与“十诫”

犹太人又一次在沙漠里陷入困境。他们常常失去希望,但摩西用天国乐土鼓起他们的勇气。

第八章 找到新家园

摩西教导犹太人,要建立民族国家,在自愿选择的法律下生活,崇拜自己的神。

第九章 建立犹太国

在许多能干的领袖领导下,犹太国终于建立起来。他们建国的土地原先属于迦南。

第十章 善良的路德

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巴勒斯坦的早期生活是俭朴可爱的。

第十一章 英明的君主,伟大的王朝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国家从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统治它的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一个专制君主。

第十二章 南北分裂

十个北方部落在他的逼迫下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他们选出自己的国王,建立一个新国家,叫做以色列。南部仍对合法君主效忠,成了犹大王国,首都是耶路撒冷。

第十三章 沦为亡国奴

当国王、政客、祭司们将领导国家的职责弃之不顾时,许多勇敢的人,人们称他们为先知,前赴后继地领导人民,回归对耶和华的真正的崇拜。

第十四章 苦难的流放生涯

犹太人拒绝先知教诲,直到在亚述和巴比伦经过长期流放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自己本该做什么。

第十五章 重返耶路撒冷

大多数犹太人在巴比伦的城市里乐不思蜀,不愿回乡。少数人严肃地肩负起宗教责任,返回废弃的耶路撒冷,重建神庙,使之成为世界各地所有犹太人崇拜耶和华的绝对唯一的中心。

第十六章 《旧约》:一个民族的剪贴簿

《旧约》的经卷五花八门。

第十七章 被遗忘的角落

在我们谈及的那些事件发生时,世界出现了一大变化。希腊的天才们将世界从古代的愚昧和迷信中解救出来,为现代世界的科学、艺术、哲学和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

第十八章 劫后余生

一个世纪以后,有一位年轻的马其顿首领,曾在希腊最好的学校里受过教育。他决心把自己接受的文明的恩惠,带给全人类,并且征服亚洲。

第十九章 罗马铁蹄下的动荡岁月

马加比家族的建国努力终归失败,罗马人征服了西亚,令巴勒斯坦成为一个半独立王国,还任命了一个政治亲信充当这个不幸国家的国王。

第二十章 耶稣降生

在那些国王中,有一个叫希律。正是在他统治期间,拿撒勒木匠约瑟的妻子玛利亚,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孩的名字,犹太人称做约书亚,希腊人称做耶稣。

第二十一章 施洗约翰之死

在犹太人中间,先知精神还没有泯灭,因为在耶稣的青年时代,一个叫约翰的人(我们管他叫施洗约翰),大声疾呼,警告世人忏悔他们的罪恶。

第二十二章 神圣的选择

耶稣学做木匠活,但并不安心这种生活。他打量着世界,发现世上充满了残暴和不公正。他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他要把心中奉为真理的东西告诉世人。

第二十三章 导师是怎样炼成的

他走村串乡,四处云游。他和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男人、女人和儿童纷纷赶来,聆听关于友善、仁慈和博爱的新鲜道理。他们称耶稣为主。他们像他忠实的信徒,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第二十四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

很快,所有国人都知道,有一个先知在宣讲一种新奇的学说,声称世上所有的人(不只是犹太人)都是同一个慈爱上帝的孩子,所以,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第二十五章 爱或者挑战

在既定秩序中获得好处的人,当然不愿听到有人公开宣传这种教义。他们宣称,那个新先知是个危险的家伙,是所有律法和秩序的敌人。

第二十六章 沉重的十字架

耶稣的案子交给罗马总督处理。此人对是非曲直毫不关心,只要辖区内尽可能维持表面的平静就行。他同意判处耶稣死刑。

第二十七章 基督教:传播信念

爱和希望的新思想,悄悄传进了苦难大众的耳朵,罗马总督和心怀嫉恨的犹太祭司的法律都不可能压制它。不仅如此,就算是皇帝本人,也无法阻止耶稣的门徒,将导师的启示带给有渴望聆听的人。

第二十八章 使徒保罗

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组织家拯救了基督教,使它没有落入犹太小教派的命运,他的名字叫保罗。

第二十九章 殉道者的胜利

300年后。当罗马不再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时,那里的基督教主教们,却把他们居住的城市,变成了整个世界的精神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