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人与不朽

2008-07-16
阅读:

在人类的诸多情结中,追求不朽,属古老而又常新的一类。从古代帝王们修炼长生不老术,到近年科学家们宣布的、将来人类预期寿命可望达800年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都昭示着人类在这方面孜孜以求的恒心。除了上述追求寿命永续的,还有追求精神不朽的,保罗·海恩就是其中一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大学经济系教师,保罗·海恩给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导论课。他发现,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诸如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在成功地展示了其理论的精深之余,忽略了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于是,保罗·海恩就专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于1973年首次出版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新颖、独特的教科书。

与经典经济学教材写法截然不同,海恩认为教员必须明确通识教育的性质与重要性,并愿意热忱地为通识教育尽心尽力,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海恩致力于让经济学变得更亲切、更平民化,致力于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学最核心的精髓,旨在将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介绍给普通大众,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知识。让枯燥无味的经济学原理在实例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

在书中,他精心地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易于感知的事例来解释经济学基本原理。

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海恩在书中写到:同样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为什么穷人愿意坐长途汽车,而富人更愿意坐飞机?或许有人认为,原因是坐长途汽车便宜,穷人收入有限,所以选择开支少的出行方式。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某些人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对较高,对他们来说,长途汽车就是极其昂贵的交通工具;对穷人来说,他们的时间机会成本一般要比高收入者低得多。

在讲解“边际价值”理论时,海恩在书中写道:一杯水与一杯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水。”但是,如果一杯水与一杯钻石放在他们面前时,每次被选走的都是钻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间的矛盾呢?原因是人们的选择依赖于其面临的境况。水对于生存是必要的,而钻石不是,如果人们在沙漠中快要渴死了,水当然比钻石更有价值;同时,价值也依赖于境况,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此时,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

那么,与海恩同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是否意识到经济学读物的艰涩与读者要求其通俗易懂之间的矛盾呢?当然。正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所言,长期以来,经济学导论的教学用课本充斥着经济学理论的术语、模型与各种图表,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学术界的普遍观念是:有前途的学者应研究学术前沿问题,而非为初学者写基础教科书。为此,30年来,海恩一直未获得职务上的晋升。这体现了保罗·海恩的可贵精神,做自己想做的、有利于他人的事,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在推动经济学教育的通俗化方面,海恩等的长期默默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成效。他们的通识教育观念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他们的行列中,随后,各种与经济学相关联的读物相继问世。

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出版了《生活中的经济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与经济学相关联的问题。

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认为,大多数试图通过公式和图表来学习经济学的学生,绝不可能真正掌握“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思维方式,他们把大量精力都花在理解数学细节上了,却忽视了藏在经济学概念背后的常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康奈尔大学的课堂上,他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2007年终于写成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使经济学课堂成为最妙趣横生的地方。

戴维·弗里德曼出版了《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他从生活小事说起,然后层层深入,最后使读者的认识上升到价格理论的高度,他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论述有效市场的作用。揭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经济学知识,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更从容地驾驭生活。

此外,有的经济学家走得更远。罗塞尔·罗伯茨(Russell Roberts)是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经济、政治和公共政策默里·魏登鲍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将经济学知识与感情问题相结合,出版了爱情小说《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The Invisible Heart An Economic Romance)。美国三一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伯列特与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G·艾辛格,将经济学分析作为破解迷案的手段,两人以马歇尔·杰文斯的笔名,写下了《夺命的冷漠》(A Deadly Indifference)、《边际谋杀》(Murder at the Margin)、《致命的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被美国百所大学指定为课外必读物,还获得了保罗·萨缪尔森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肯定。

相对于这些经济学通俗读物来说,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学知识的解说方面更系统、更严密。有些读完了博士学位的职业经济学家也从该书中学到很多经济学知识。

由于精心的修改、完善,该书出版后,30多年来广受好评。2000年,保罗·海恩因病去世,该书在另外两位同行的更新下,目前11版已经问世。一本书延续了30余年,可以说成绩不俗,但若要冠之以不朽之名,则为时尚早,一本书就象一个孩子,有自己的生命,知识在增长,问题在翻新,没有人能保存一门动态科学的躯体于琥珀中,使其不朽,更遑论一部教科书了。在1860年以前,弗朗西斯·韦兰(Francis Wayland)写得经济学教材在美国学校中最流行,百余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还在阅读它呢?但是,从历史上看,海恩所追求的创新、踏踏实实地做好有利于他人的工作的精神却一直延续着。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和行为与我们所宣称的理想完全一致。每年秋天,我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都会专辟一节讲讲保罗这个人……”道格拉斯·C·诺斯如是说。

徐璐撰稿